體重竟和「社會階級」有關?社會學專家:貧富差距越懸殊,人們腰圍越粗大…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 2020-09-29 13:59
  • 更新:2021-02-08 14:53

肥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以為生活品質不佳是我們努力得還不夠,但事實是,在貧富落差懸殊的社會裡,有錢人只會變得更有錢,窮人卻原地不動。而「肥胖」不只是基因影響,更是生活方式的展現,隨著國內、全球越來越多肥胖症人口,專家們研究發現:富國胖民,貧富差距越大,腰圍越粗大!

 

文 /  理查.威金森, 凱特.皮凱特

 

食物是最原始的慰藉。──席拉.葛蘭姆(Sheila Graham)貧富差距與肥胖症之間的連結,很可能包括熱量攝取與身體活動量兩個層面。事實上,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國家越不平等,平均每人攝取的熱量越高。這約略說明了貧富不均與肥胖症的關係,不過這樣的連結比較不適用於女人。其他研究人員則顯示,美國各州的所得差距與體能活動不足有連帶關係。看來,在比較不平等的社會,人們似乎吃得較多、動得較少。但是在澳洲、英國與瑞典的研究中,人們的食量與運動量,未能充分解釋發福與肥胖的社會階級差異。

 

長期處於壓力,脂肪易堆積在腹部

卡路里攝取量和運動只是故事的其中一部分。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對食物的反應有別於一般人。他們的身體將脂肪集中儲存於軀幹中段的腹部,而非往下堆積到臀部與大腿。如同我們在第六章所說,慢性壓力會影響皮質醇的作用,而研究人員已在高腹部脂肪的男女受試者身上,發現了皮質醇與壓力測試心理脆弱度的不同。腹部堆積脂肪的人,特別容易罹患肥胖相關疾病。身體的壓力反應還會引發其他問題。壓力不僅導致脂肪囤積在錯誤地方,也會增加我們的食物攝取量、改變我們的食物選擇;這種模式被稱為「壓力性進食」(stress-eating)或者「紓壓進食」。在老鼠實驗中,受到壓力的動物會吃比較多糖分與脂肪。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若非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就是胃口不佳而體重減輕。

壓力影響進食

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壓力而進食的人常會吃臘腸、漢堡、披薩和巧克力,並且比其他人喝更多酒。科學家逐漸明白,紓壓進食或許是我們應付生理機能變化的一種方法;這些變化出現在我們長期承受壓力的時候,跟焦慮感引發的生理變化一致。

我們之前提到《太陽報》專題報導的三名肥胖兒童,似乎全都靠吃來紓解家庭破碎的傷痛。那名九歲女孩說,「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巧克力。我只為巧克力而活……只要傷心或煩惱,我就去吃。」父母離婚之後,她的哥哥五年內重了兩百一十磅(九十五點五公斤)。

許多年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針對美國市中心貧民區的營養問題,刊登了名為〈致命飲食〉(Deadly Diet)的系列報導。在受訪的過重民眾中,一名十三歲女孩住在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公營住宅區,她說食物和電視是她維持平靜的方法;一名失業婦女明知她的飲食與酗酒有害她的肝臟和血管,仍然打算趁著還能享受,「不如活得開心一點」;一位祖母因為女兒染上毒癮,不得不扛起養育孫兒孫女的責任,她說:之前,女兒染上毒癮,我傷心極了,食不下嚥,所以轉而依賴百事可樂──那就像我的另類毒癮。沒有它我就不能動。我以前會握著一瓶百事可樂醒來。三公升的寶特瓶,剛好夠我撐過一天。

近年的研究顯示,食物對慢性暴食者產生的大腦刺激,跟毒品對吸毒成癮者產生的大腦刺激雷同。某些研究運用腦部掃描,證實胖子對食物與飽足感的反應,與身材苗條的人不同。

(中略)

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 對「瘦」的不同看法

在身材尺寸的重要性及女性渴望的身體形象上,不同社會階級存在不同的看法,而這樣的階級差異,似乎加深了的肥胖症社會梯度。從前,人人羨慕身材豐滿的女人,但如今在許多現代化的富裕文化中,身材苗條象徵著上流社會和吸引力。社會階級較高的英國婦女比階級較低的族群更注意體重、更常節食,也更不滿意自己的身材。社會階級越低的女性越不在意苗條與否,也越滿意自己的身材。婚姻狀態的改變也扮演一定角色: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已婚婦女比單身、離婚或分居女性更容易發福。而且,並非所有女人都渴望苗條──好比在美國市中心貧民區的非裔社會,苗條有可能讓人產生貧窮、飢餓、領社會救濟金、罹患愛滋病和染上毒癮等聯想。

正如一位十九歲女性所說:我這輩子一直是個豐滿的女人。如果我開始狂掉體重,別人會以為我在吸毒……在貧民窟,你就是苗條不起。她的話令人不由得聯想起體重過重在開發中世界代表的社會階級;在開發中國家,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變胖。反觀富裕的已開發國家,較高階級的女性似乎比較渴望苗條,也比較有辦法維持身材。

(中略)

肥胖與體重超重 顯然不是窮人獨有的問題

美國有大約十二%的貧窮人口,但有超過七成五的人過胖。在英國,女性肥胖的階級差異貫穿整個社會,直抵社會頂層。雖然「高階管理與專業」女性階層中,只有十六%的人屬於肥胖,但在她們之下,二十%的「低階管理與專業」女性過胖。這些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很難堅稱肥胖症的盛行,是因為無知民眾欠缺營養方面的知識。

英國的一項中年婦女研究說明,八十四%的受訪者知道她們應該天天吃五蔬果;另一項研究則顯示肥胖者比一般人更清楚零食的卡路里含量。影響肥胖的是所得的相對(而非絕對)水準;關於這點,另一項證據來自要求民眾主觀描述其社會階級地位的研究。

研究人員拿出一張階梯表,表示階梯最上層的人地位最高、最底層的人地位最低,然後要求受訪者標出自己在階梯上的位置。結果顯示,這種主觀的社會地位評量,跟不健康的脂肪分配模式及肥胖有連帶關係──換句話說,肥胖與人們自己主觀認定的地位息息相關,勝過 肥胖與他們的實際教育或所得水準的關聯性。

(中略)

 

更多有錢人觀點,好文推薦你:

 

本文摘自《社會不平等》,作者: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出版社:時報出版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Ann)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