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為什麼孩子從小就該旅行?
父母平常上班,
到了休假就想好好在家休息,
可是,對孩子而言,
成長只有一次,
最重要的是...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許多人認為 旅行是家庭生活的必要內容,
但不少家長還是害怕帶孩子出遊,
理由比如:
耗費大量精力財力為全家計畫了一場美好旅行,
結果熊孩子躺在大街上耍渾,拉也拉不走,
父母到哪都得扛著大包小包孩子的家當,滿身是汗。
但為什麼
「孩子從小就該去旅行?」
而且
關鍵期 就在青春期前的10年呢?
帶孩子旅行,
好處到底在哪裡,到底有多大?
這是兒童教育專欄作家三川玲的觀點(節錄):
我覺得,大概可以分成三堂課。
第一課,多元價值觀課。
我知道,談到旅行的好處,
很多人會提到,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
學習多種文化的知識等等。
的確,這些都是帶孩子旅行的好處。
但是,我想說的,是另外一種。
那就是孩子多元價值觀的建立。
人的一生之中,
有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敵人,需要我們去消滅。
它的名字,叫做「狹隘」。
狹隘,對於一個國家,會造成閉關鎖國;
對於一個民族,會造成夜郎自大;
對於一個人,則會造成自以為是。
而這三個層面的結果呢,
則是落後,則是狂妄,則是愚昧。
那麼,怎麼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
一是閱讀,二就是旅行。
讀萬卷書,不能死讀;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
讀書,要學會思考,
旅行,也要深度旅行。
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第二課,多樣世界觀課。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
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
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
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
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
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
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
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
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廣州做記者的時候,
我曾經去往距離廣州市僅僅一兩百公里的粵北山區。
讓我無法想像的是,
那裡的孩子,竟然冬天都沒有一雙鞋子穿,
還要每天走十幾公里的山路去上學。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
世界各地有許多 孩子該知道的故事
同樣,在德國鄉村的清晨,
可以看到濃密的玫瑰拱廊下,
一位白髮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閱讀;
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
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
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
來校正自己的手錶;
在法國,你也可能預約了一位司機,
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跟你說別著急;
在泰國,孩子會認真地問你,
人妖是去男廁所還是女廁所;
在巴黎,你會看到一邊喝著咖啡
一邊聊天一邊罷工的空姐...
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
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人們的真實生活。
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
對方的內心的交流,
都是無法在家裡可以體會到的。
第三課,多重人生觀課。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
人生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多樣性,
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生物,有數以億計的形態,
僅僅螞蟻就有15000種以上,
而人的生命,短短的幾十年裡,
也應該有著無限的可能。
出去旅行,
正是知曉生命中這一秘密的最好途徑。
很多人,在旅行之中,
發現了人生的真諦,尋找到了自己心靈所屬。
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
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
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了胸懷之後,
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後,
就不會變成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
就不會只認為某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就不會只聽命於一個聲音,
就不會只做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事......
也就是說,他開始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尊嚴、
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當一個人,
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
自然會思考,
別人為什麼要這麼活?
我自己應該怎麼去活?
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
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
進而改變 自己未來人生
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所以,
帶孩子去旅行,雖然苦,但將來 一定值得!
給孩子的不一定是要有多富裕的生活,
或是多豐富的物質、多深奧的學問...
孩子只是需要一個陪伴,
陪著他走過好多沒看過的路、沒到過的地方,
路走得多了,視野就開闊了,
孩子的人生 自然就多采多姿了!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培育您的孩子成為Google人才
或許,您從沒想過
您的孩子 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能 ...
今年夏天,給孩子一個機會
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吧!
報名風靡全球的 學童程式課程
為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