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上半年受惠 WFH 商機,DRAM 景氣觸底反彈
2020上半年,DRAM產業的需求面,
受惠於COVID-19疫情所引爆的WFH (Work-from-Home) 商機,
包括個人電腦、伺服器等應用別都出現強勁的成長,
加上年初因疫情封鎖導致電子產業供應鏈一度缺料停擺,
使得終端客戶基於預期心理而提前備貨;
另一方面,由於 2019 年 DRAM 產業因供過於求進入蕭條期,
主要廠商的資本支出轉為保守,
連帶 2020 年開出的新增的產能有限,供需相對平衡,
綜上因素使 DRAM 產業在 2020 上半年能加速庫存去化,
自 2019 年的產業谷底反彈。
根據市調機構集邦科技調查顯示,
2020 年第 2 季 DRAM 整體合約價季漲幅約10%,
其中伺服器記憶體的價格漲幅逼近20%。
受惠於整體產業相對健康的供需狀態以及WFH的商機,
南亞科技在2020上半年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2020年第2季營收164.9億元,季增14.4%,年增32.5%,
稅後淨利32.1億元,季增66.5%,年增16.9%,單季EPS 1.05元。
展望下半年,DRAM 產業景氣趨於保守
供給面
由於主要廠商有序地新增產能,
成長幅度有限,
據集邦科技預估,
2020 年主要業者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的產出量,
年增長率分別為 13.8%、15.1%、11.7%,
新增的產能主要源於製程轉換,
不易出現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急跌的情況。
需求面
疫情催生的 WFH 需求恐怕已步入尾聲,
從 6 月份伺服器 DRAM 合約價格與 5 月持平已可窺見一二,
加上部分廠商避免因疫情而面臨供應鏈中斷,
因而在第二季提前拉貨回補庫存,
恐進一步削弱第三季的需求力道。
雖然第3季通常為電子產業傳統旺季,
然而南亞科在法說會上表示,
第 3 季的銷售量或合約價將與第2季持平,
反應出下半年 DRAM 產業的景氣趨於保守。
尤其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持續疲軟,
工研院產科所二度下修 2020 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
預計全球出貨量為 12.65 億隻,年衰退 15%,
消費產品與智慧型手機需求受疫情影響,
恐怕短時間內還未見到明顯的復甦,
即便下半年隨著 5G 智慧型手機的搭載容量提升,
頂多支撐行動型 DRAM 的價格持平。
貢獻南亞科超過 8 成營收的利基型 DRAM,
6 月利基型 DRAM 價格已下滑 1-5%,
反應在南亞科的 6 月營收 53.2 億元,月衰退 4.2%,
在 4 月的營收高峰後,已經連兩個月營收出現下滑。
對於利基型 DRAM 下半年價格走勢,
研究機構及模組業者均預期第 3 季合約價可能持續下跌 10%,
跌幅更甚於主流型 DRAM ,
第 4 季跌勢恐將持續,
不利於南亞科下半年的營運表現。
中國後進者的威脅日益升高
南亞科潛在的隱憂除了市況反轉,
中國大陸政府大力扶持的合肥長鑫 (CXMT) ,
2019 下半年開始以 19 奈米製程量產 8GB DDR4 記憶體,
初期月產能 5,000 片,
將視良率逐季拉升投片量,
預計 2020 年底達到 6-7 萬片產能。
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的技術來源,
為已破產的德國 DRAM 業者奇夢達 (Qimonda),
在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中,
提到中國市場前五大 DRAM 模組廠商,
已有金士頓、光威 (Gloway) 、威剛等三家廠商,
採用長鑫的 DRAM 產品,
對於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南亞科來說
(以2019年為例,中國市場佔南亞科當年度的營收比例高達 47.5%,2018年的占比44.1%),
後進者的威脅恐將提高。
走向自主研發的效益未定
南亞科因新節點製程上調 2020 年的資本支出,
新增的65.6億元將用於建置自主研發的第一代 10 奈米級試產線,
這是南亞科自 2003 年自行研發 90 奈米製程後,
再次嘗試完全自主開發新節點製程。
雖然自行研發可望降低高昂授權費,
惟自行研發的時程較長,
且研發、試產到量產之間的不確定性高,
又近年來南亞科的技術主要授權自美光,
當前 DRAM 的技術專利主要掌握在美韓業者手中,
南亞科自主研發的技術是否能夠完全繞過美光的技術,
仍有待後續觀察。
小結,南亞科下半年營收表現
介於持平到微幅衰退
在消費性產品及智慧型手機可能溫和復甦的情況下,
市場預估第 3 季營收 157.6 億元,季減 4.4%,
營業利益 31.3 億元,季減 3%,EPS 0.8 元,
2020 全年度營收預估為 609.1 億元,
淨利為 98.4 億元,EPS 3.23 元。
目前南亞科評價約為 1.2 倍每股淨值,
落在歷史區間 0.9-1.8 倍之中偏下,
目前股價主要風險來自於全球疫情以及政經情勢影響,
若疫情在下半年獲得控制,
提振消費市場需求,
且各國加速 5G 布建刺激 5G 智慧型手機需求量,
可望提振下半年的營運表現,
股價可能提前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