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爸媽年紀大了,
好像常喊哪裡痛,卻不去看病,
見到孩子,又常嚷嚷著自己不想活了……
難道他們真的不怕死?
或是真的想尋死?
醫師剖析長輩的心思,
看懂了,心裡真的會酸酸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蔡佳芬
身為一個老年精神科醫師,前來看診的長輩,
年齡起跳就是六十五歲。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平均壽命延長,
生活中遇見九十五歲以上的長輩,
甚至過百歲的人瑞長輩,已經是我生活的日常。
有些人常把死亡掛在嘴邊。
有的說:「我快死了。」
有的說:「我活太久了。」
又或是說:「我不想活了。」
雖然這些話聽起來很相似,
但卻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
活太久了?!
「哎呀,醫師啊,我恐怕下次就見不到妳啦……」
甄伯伯緩步進門,中氣十足地說。
「甄伯伯,怎麼了呢?」我問。
「我想我已經九十九歲,大概快要死了。」
甄伯伯不時就會提到這句話。
「哎,我的老伴早就過世了,
朋友也都走得差不多啦,也該輪到我了,
說不定我下次門診沒來,就是已經死掉了。」
雖然甄伯伯兒女孝順,生活無虞,
但是太太早幾年前已經先走一步,
最近幾個老朋友不是過世,
就是搬到安養院去了,甄伯伯總是覺得有些寂寞。
「所以,醫生啊。有件事,妳能不能幫忙?」
甄伯伯不等我接話,繼續說。
「什麼事啊?您說看看。」我答。
「我好老了。我活太久啦。
妳有沒有那種藥,吃了就睡著,
永遠不會醒,就當做善事,
給我開一點,好不好?」
甄伯伯說這話的時候,表情有點煩躁。
看我露出苦笑的表情,又立刻替我緩頰。
「我知道醫師妳沒有那種藥啦。」甄伯伯腦筋清楚的很。
我們接著針對死亡,對話幾句。
甄伯伯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末班旅程,
而我能做的,是陪伴他繼續往終點走。
「那妳記得幫我預約掛號。我下個月還要來看妳。」
甄伯伯戴起他拉風的太陽眼鏡。
深怕我沒給他掛號,擺出千萬交代的態勢。
沒辦法把生死看得那麼開,
不是種錯誤
「我不怕死。寧可死一死,
也不要增加別人的負擔。」
雖然有許多長輩口頭上都會這麼說,
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衰老,
他們難道就真的想早點解脫嗎?
那些曾說什麼都不怕的人,等到真正臨老時,
也可能還是會借助別人的幫忙活下去。
從人類原有的生存本能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
不能說這是軟弱,也不是膽小,
這是求生欲望與死亡焦慮交互作用的結果。
沒辦法把生死看得那麼開,並不是種錯誤。
佐野洋子《沒有神也沒有佛》一書裡,
曾寫道:「我想起朋友的九十七歲母親對我說過:
『洋子,我已經活夠了,
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
可是,不是今天也無妨。』」
生而為人,死亡是個困擾的議題。
面對死亡,人可能會表現出無力和恐懼。
雖然傳統文化不鼓勵我們去談論死亡,
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意識到死亡這個事實。
不知何時,在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
人可能會開始意識到生命必然會走向死亡。
死亡對於人來說,充滿未知和不確定。
死後要去什麼地方?
死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會在什麼時候死去?
人的意識使得我們不僅能意識到凡人終有一死,
還能意識到死亡的不確定性。
當這些想法與生的本能混在一起出現時,
便使人產生強烈的死亡焦慮。
一方面,我們知道自己肯定會走向死亡,
那是那麼的令人恐懼和無助。
另一方面,死亡又是那麼的神秘,
令人焦慮不安,也沒有人告訴我們何時
以及如何死亡,更不知道死後的世界如何。
因此,我們可能對死亡同時存有恐懼和焦慮。
過去的研究,將「死亡焦慮」定義為
個體因意識到死亡的存在,
或面對死亡而感到不安、憂慮和害怕的狀態。
所以,別苛求老人家坦率地面對死亡。
怕死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面對那些「既不想賴活,又怕死亡」的長輩,
你我都可以練習如何回應他們對於死亡的問話。
方法一:
別避諱跟老人家談論死亡
人一旦上了年紀,死亡隨時都可能來臨。
抱持著自然開放的心情討論死亡的話題,
有助於減輕死亡的焦慮,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我們也可透過這個互動的過程,
審視自己的生死觀,彼此分享,
坦然接受自己的脆弱與不安。
方法二:
試著想像死亡
包括瀕死的過程、死後的儀式,
規劃與安排那些尚未到來的事務。
方法三:
試著回溯生命故事,
重整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些步驟將有助於將死亡角色(dying role)
整合入個體的自我。
協助人在面對死亡時,迎向內心的安詳寧靜。
快要死了?!
二○一八年母親節前,
媒體記者訪問名主持人綜藝大姐大藍心湄,
應景地詢問讓她印象深刻的母女相處點滴。
她在訪問中提到,這幾年,
藍媽媽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莫過於數年前,藍媽媽覺得自己「快要死了」,
竟然默默一個人跑去醫院,
要求醫師治療,還自掏腰包,
表示要請看護來跟自己聊天。
藍心湄表示:
「後來醫生也檢查不出任何嚴重的病症,
我這才發現媽媽的身體根本沒生病。」
她覺得媽媽是因為「自覺沒有存在感」,才會生病。
「我們子女太獨立,再加上她跟爸爸的興趣不一樣,
媽媽可能覺得不知道跟誰才有話講。」
看到這裡,是否你也心有戚戚焉?
或是心中吶喊:「對對對,我家也是這樣。」
老媽媽打電話來,語氣虛弱地說:
「我好像快要死了。」
把你嚇得心跳加速,好像也快要掛了。
等你驅車衝到老家,把她帶去看醫生。
醫生診療過後,卻說都只是慢性疾病,
目前報告指標都穩定,
甚至醫師還說長輩健康情形良好,
三高的指數甚至比你還標準。
長輩想要的,
也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擁抱
根據報導,藍媽媽出院後,
家裡很多事情開始以她為中心。
無論要吃什麼、做什麼,
都以她為主,後來藍媽媽就不藥而癒了。
有許多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可能他想說的是:
「我很想念你們,
很希望孩子能常來看我,
也很希望另一半
能常常陪在我身邊!」
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但是這些「我快要死了」的話重複多了,
可能會導致其他人反應疲乏,
或者是因為不知道要怎麼應對,
或者是怎麼應對都沒用,
反而引發負向的情緒反應。
親友的「看似不在乎」,
又可能會拉大彼此間的距離,
增強了「我快要死了」的反應。
因為他們內心深處,覺得沒人在乎他,
那麼活著有什麼意義。
他想要的,也許是個很普通的擁抱,
一句很簡單的問候,或許他想聽到的,
不是醫生說你檢查都沒病,
而是告訴他:「我雖然要工作,
沒辦法整天陪伴你,但是我還是很愛你。」
不想活了?!
「我滿身是病。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貧血,
跌倒骨折才好沒多久,
居然又被檢查出來乳癌,
又是開刀,又是化療……」
賴阿嬤滿臉愁苦,不停地訴說自己的坎坷遭遇。
「真的很辛苦。」我安慰賴阿嬤。
「唉,現在是不像之前那樣,
常常要去住院,
但是每天光是吃的藥就有十幾種,
看到就飽了。」阿嬤的藥單的確落落長。
我檢視了一遍,但每顆都是必要的。
「身體虛,出個遠門,也不方便。
老是這裡痛,那裡不舒服的,
什麼事都提不勁來。我實在是不想活了。」
「我們可以開車載妳啊,
醫生也說要慢慢來,體力恢復沒有那麼快啦。」
兒子在旁邊不停勸慰。
關上診間的門。兒子不解地詢問:
「我媽媽之前面對兩個癌症治療,
又是輸血,又是開刀,又是化學治療。
住院那麼多次,過程那麼辛苦,她都撐過來了。
現在腫瘤科醫師說病情穩定,一切都在控制中,
為什麼她突然變得喪失鬥志,
老是嚷嚷不想活了?」
我們關注長輩的病痛,
卻忽略了他們的心情
賴阿嬤的情況,就像常言所說的「久病厭世」。
她想賜死的,其實不是她自己,
而是那些病痛所帶來的苦。
身體上的疾病,其實已經受到醫藥的控制,
但心理卻已經受到影響,
出現了情緒低落的現象。
對事物失去興趣,對生活提不起勁,
甚至有死亡的念頭,這些都是憂鬱症的症狀。
而隨著年齡增長,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也增加。
這些身體的疾病和治療的過程,
帶來許多的不舒服,也帶來功能上的損壞,
或是可能會留下某些長期的後遺症。
我們多半關注長輩在身體的病痛上面,
只顧著搜尋最新資料,
遍尋醫藥處方,反覆檢查,
有時反而會忽略了長輩心情的變化。
過去的研究一再指出,
慢性疾病、慢性疼痛、身體失能等,
都與老年期出現憂鬱症有著密切的關聯,
而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
不管是抗憂鬱藥物、
心理治療、呼吸放鬆訓練等等,
都能改善一個人的心情。
在追蹤長輩身體病痛的同時,
也別忘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除了叮嚀長輩按時吃藥、打針,
也設法讓長輩放鬆情緒。
例如,讓長輩多與親友談天、散步,
不但能改善心情,對於身體的免疫力也有幫助。
迎接銀髮生活,學習與慢性疾病共處,
適應老化的過程,是享有愉快老年的基本功課。
本文 擷取自:
作者:蔡佳芬 出版社:寶瓶文化
此文由 寶瓶文化 授權,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Lulu)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