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股價在長時間的落底過程:三大法人持續的賣出股票,初期大部分的籌碼是散戶承接了這些股票,
因爲散戶覺得這檔股票從高點下來,夠便宜了,此時承接有機會回到高點賺取價差。
但事與願違,股價持續下跌,散戶也就套牢了。
落底的後期,公司業績還沒有看到起色,三大法人繼續賣股,
内部大戶開始承接股票,也有些散戶覺得股價夠便宜了也會進場承接。
所以呈現的籌碼狀態是,股東總人數變多,人均持有張數變小,融資餘額增加,
一般人會判斷這檔股票籌碼渙散,但懂内部大戶理論的人會知道這檔股票存在上漲的潛力。
2019年是泰博很慘的一年,因爲提高自製率導致良率下降,必須跟客戶協商賠償,
甚至導致掉單,也因爲中美貿易戰導致客戶信用破產,衍生了一些呆賬,
屋漏偏逢連夜雨,公司治理被法人投下了不信任票,股價從196一路跌到119,
内部大戶從150以下就一路承接法人賣出的股票,
因爲内部大戶知道良率不佳的問題一個季度就能解決,
解決之後毛利率可以進一步的提升,而呆賬也是獨立事件,
未來甚至有回冲的可能,所以内部大戶義無反顧的對股價進行護盤,
承接了不少股票。果然雨過天晴,12月營收創下歷史新高,股價有初步的回升,
但股價要回到昔日高點必須法人參與鎖住籌碼,甚至作爲主攻部隊,
所以近期泰博幾乎每個月都辦法說會,第一次效果不佳,法人并不買賬。
但第二次跟第三次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外資只是高出低進,
維持部位在9%左右,投信倒是很捧場,從幾乎沒有持股到6.25%的持股,
因爲泰博内部大戶自恃未來業績因爲額溫槍加持,會逐月創高,
也不着急一波到頂,甚至有回檔還會回補持股。
個股股價上升的主升段一定是内部大戶跟法人存在一定的默契,
這個默契包含業績的披露跟目標價的設定,
不然法人不敢肆無忌憚的拉擡股價(如果沒有默契會怕内部大戶偷偷倒貨)。
這其中内部大戶跟投信合作的機會多,跟外資合作的機會少,
一旦我們知道内部大戶跟投信有默契,那麽投信的進出也會動見觀瞻。
有時候投信因爲持股上限的限制,投信會加碼加到15%左右,然後會吐出來一些籌碼,
保留再次加碼的動能,立積2019年從50元拉到250元,投信就來回做了三波。
目前我們觀察的個股中,博智跟健策都跟投信有一定的默契。
但有默契也不代表投信會跟公司私定終生,有一定的獲利,
或者公司業績出現問題,投信也會出脫,投信持股是以波段爲主,
但因爲做賬等目的,投信持股以季度為單位,不是以年爲單位,
也不會長期持有。默契只在上漲階段,出貨階段是不可能有默契的,
當然内部大戶會保留基本持股,
有句戲謔的話稱套牢為:留下來洗碗,内部大戶就是那個會留下來洗碗的人,但他們賺最多。
投信會拜訪公司,而且常是高層帶隊,如果公司對股價有向上的目標,
那麽默契就會自然形成,投信就會比一般投資人得到公司更多的内部資訊。
外資對產業的研究琢磨比較深,因爲外資看的視野較廣,
他們看的不只是台灣,而是整個亞太甚至整個世界,但跟個股公司的交往相對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