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臨床心理 師林俊成
「笑得多不代表快樂多,哭得少不代表痛苦少。」
電影《小丑(Joker)》
詮釋出一個人的多面向,
也道出我們曾堅定以為的事實,
可能僅是別人妄想下的虛假。
在小丑這部電影裡,
主角亞瑟(Arthur)期待自己能夠成為喜劇演員,
把歡笑帶給身邊的人,
而電影裡的畫面也有一幕的背景
是卓別林的海報。
我覺得在電影裡這句
「笑得多不代表快樂多,
哭得少不代表痛苦少」
也間接呼應卓別林在
《尋子遇仙記(The Kid)》在片頭裡的一段文字
「一個帶笑的畫面,或許也帶著淚
(A picture with a smile - and perhaps, a tear.)」。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社會拒斥-
被排擠後的情緒反應
被人拒絕或排斥,
是人所經歷到不愉快的感受;
因為常會覺得個體的本身被否定,
進而產生了負向的情緒。
心理學研究發現經歷社會排擠的個體,
容易出現攻擊反應。
特別是對於拒絕特別敏感的人,
當經歷的挫折或拒絕時,
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Arthur在電影裡
幾乎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
他期待得到肯定,
他身邊的人卻沒有給他回應,
甚至電影一開頭就是他拿著
「一件不留(Everything must GO!)」的看板,
還被一群青年欺侮,
最後還被投訴未歸還廣告看板,
他向老闆反應
為什麼要偷一個沒有價值的看板?
但老闆不理會他的解釋,
一步一步將他推向邊緣外的邊緣。
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
身邊總會有人嘗試傳遞訊號,
無論是示好或是求救,
心思細膩的可以接收到這樣的訊號,
但大而化之的可能就會忽略這樣的訊息,
有些時候傳遞訊號的個體,
可能因某些原因未必能夠大聲呼喊,
使得他們的聲音變得很小,
但訊號微弱並不代表訊號不重要。
而最後他釋放出心中陰影的黑暗面,
殺了霸凌他與欺侮他的人,
這樣的結果在電影一開始的廣告看板,
也鋪陳出電影最後的結果:
Everything must GO!
人生當中有很多東西,必須讓它過去。
心理學家榮格:
我們都有一層假面具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
有自己意識所了解的部分,
可以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想做什麼?好惡是什麼?
但還有一部分
是自己沒有察覺卻不自主地去做,
也就是自己理解以外的內心世界。
榮格(Jung)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他認為人都有對比性的兩個自己獨立存在,
潛意識裡的自己就像一個陌生人,
存在著但卻又不被個體所覺察。
這樣對比的兩個狀態存在內心世界,
雖然產生矛盾,
但並非一定是衝突,
有時候是能夠產生互補,
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內心型態。
Jung對於心理違常的觀點,
是個體內心世界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失去平衡,
原本潛藏在內心世界
未曾表露的潛意識開始出現失控。
也就是他認為心理疾患
所有人類在潛意識裡共同的症狀。
人在群體中總是有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
而每個個體在群體中
都有所屬的角色,
心理學家榮格(Jung)
稱為這些角色為「人格面具(Persona)」,
也就是每個人在群體中所扮演出來的樣子,
但自己內心往往和面具所顯露的可能存在落差。
這種人格面具
某一程度是自己認同的「假面具」,
所以常會讓人習慣「某種角色該有的樣子」。
認為自己是主管就必須要有主管的樣子,
自己是父母就該有父母的樣子,
當學生就該有學生的樣子,
做小丑就應該要有帶給別人快樂的樣子。
這些樣子潛藏在面具底下,
真實的狀況就只有自己清楚與明白,
因此裡面有台詞
「笑得多不代表快樂多,
哭得少不代表痛苦少。」
只有自己知道哭笑的表情底下,
內心真正的情緒。
因為多數我們給別人看的那面,
都只是我們想讓別人看到的那部分。
戴著不適合自己的面具,
往往會鑽牛角尖
但未必每個面具都適合自己,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
常常會有預期的角色加諸在我們的身上,
別人總會期待你應該是什麼樣子,
你還年輕「應該」多加把勁,
你還很菜「應該」多聽前輩建議,
這些建議有些時候我們願意接受,
有些我們被迫接受,
人的內心本來就能接受人格面具的存在,
不論這個面具多不適合自己,
有時候會因為勉強戴著這層無法駕馭的面具,
最後導致失敗;
而原本「應該」要有的樣子,
最後有很高的機會變成
「必須」、「一定」的信念。
心理學家Ellis認為
當人常會覺得自己「必須」怎麼樣時,
往往會產生扭曲的非理性信念,
導致情緒困擾,
這些非理性的信念通常包括了
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處境的要求。
這不適合自己的面具,
最後會導致內心的崩潰,
甚至影響身心的健康,
因為過分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使得精神上累積許多壓力,
電影中Arthur說他
「一出世就是要帶給人歡笑與歡樂」,
這時候他人生的意義是
「為世界帶來歡笑與歡樂」,
因此也成為他必須要記得微笑,
電影中他離開小丑工作室的樓梯間,
看板上寫著
「不要忘了微笑(Don't forget to smile)」,
當他被老闆解雇離開前,
他把牌子上的「forget to」塗掉,
變成「不要笑(Don't forget to smile.)」。
其實意謂著
他不要再帶著戴給人歡笑與歡樂的假面具,
而原本「必須」要帶給人快樂的信念也不需要存在。
在他上Murray節目上,
等候室的鏡子裡寫著
「戴上快樂的笑臉(Put on a happy face)」。
「笑得多不代表快樂多,哭得少不代表痛苦少。」
只能用笑
隱藏自己內心的傷痛
使他潛藏在內心裡的潛意識開始釋放出來,
電影一開始
其實就暗示著Arthur本身就不是快樂的人,
他無法帶給別人快樂。
人生當中
我們往往無法給予別人我們自身缺乏的東西,
一個沒有快樂的人,
即便他的母親一直稱他的小名為「快樂」,
他未必打從心裡能夠有快樂,
而所有看得到的笑容,
都只是一種面具,甚至是一種病症。
影片中常出現Arthur無法控制的狂笑是一種症狀,
他在化妝鏡前需要用雙手拉開嘴角,
才有辦法出現笑容,
某一程度是種強顏歡笑,
對小丑而言當笑變得是一種不得不得動作時,
那已經失去了帶給別人歡笑的能力。
在這種狀況下,
Arthur在日記寫著
「人總期望你表現的沒有患病一樣
(The worst part about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某一程度他知道自己有患病,
只是他得用力用微笑來偽裝自己的痛苦。
他原以為的事實或所相信的事情,
最後發現竟是他遭受到的欺騙,
以及他母親的妄想,
Arthur不是母親前老闆偉恩的孩子;
看似好心的同事給了Arthur一把槍
要他好好保護自己,
但最後卻是挖了坑給他跳;
他沒有和鄰居交往過,
那一切只是他的想像。
他發現自己是被母親領養,
而且最後還發現自己小時候遭受到虐待,
這一切當他明白後,
他說「原本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
但現在我發現原來是一齣喜劇
(I used to think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 comedy)」
會讓Arthur覺得人生是悲劇,
因為他長久戴的面具不適合他,
他也覺得自己期待和現實有落差,
這種落差越大,失落的挫折也越大。
但他發現這一切事實的真相時,
他對於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這種理解讓他覺得生活的一切
有了合理的解釋,
他所戴的小丑面具,
或許不再是帶給人歡笑的角色,
而是重新詮釋他所處的社會中,
被排斥的那群丑角
找到了一個替他們發聲的管道,
也就是Arthur最後的行為。
知道事情的真相,
也接受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喜劇,
對和他相同背景的人,
他的行為造成了一股旋風,
也是一種喜劇。
只是這種喜劇在另外一群人眼裡,
卻成了悲劇。
原本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
但現在我發現原來是一齣喜劇;
一個帶笑的畫面,也許也帶著淚。
是悲是喜,只有自己的內心才會知道。
本文由心適所在授權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St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