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水島廣子
為了適應人生的變化,
首先必要的是——感受伴隨變化而來的情緒。
相信當你遭逢重大變化的時候,
心裡會抱怨「為什麼?」
然後感到驚訝或憤怒。
像是一直以來努力工作卻被沒有被認同……
之類的想法,
不僅會帶來深具衝擊性的訝異,
也會讓人覺得氣憤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叨叨絮絮地述說過往之事,
是讓人往前邁進的方法之一
因為這讓你覺得
自己以往的努力都遭到了否定。
然而,就在「如果一直被這種情緒牽絆住,
自己將無法進步」、
「別再叨叨絮絮發牢騷,
必須趕快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想法之中,
這些負面情緒真正被忽視的程度,
才真令人震驚。
很多時候,即使你沒有放下那些情緒,
周遭的人也會對你說:
「不要老是把這些事掛在嘴邊!」
他們要求你往前走,
有時甚至害你將這些情緒封閉起來。
只因為他們和你可能都認為——
如果一直叨叨絮絮地
對於過往的事情發牢騷,
會妨礙你對其他新事項的適應。
但其實,這完全只是個「迷思」。
叨叨絮絮地述說過往之事,
就是讓人類往前邁進的方法之一。
感受自己「失去了什麼」也很重要
叨叨絮絮地發牢騷,有兩項功能。
其一就是——接受自己的情緒。
面對變化時,你所產生的情緒,
其實就像是指示前進方向的路標。
在發生變化的時候,
必定會失去某些東西;
但也誠如第二章所述,
當我們面對失去,
需要經歷一段「悲傷的過程」。
這是一個情感面的過程,
不單只是悲傷,多半還會出現後悔、憤怒等情緒。
為了接受失去並且繼續前進,
讓自己去「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事。
此外,當你「失去什麼」的時候,
失去的往往不僅僅是那個「什麼」。
與此同時,你也會失去附屬於它的許多部分,
例如:理所當然被期待的未來、
根據那個立場所得到的人際關係……。
有時候,這些「附帶的喪失」
反而會帶來更巨大的失落感,
所以細心地去感受它,
也是你對自己的溫暖關懷。
受到打擊後
要試著原諒自己
雖然你也可以在腦中感受,
然而若如此,我們往往會因而踩下剎車。
由於在受到打擊之後,
人們會開始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
很多時候就連諸如
「有這種感受的自己是不是太軟弱了」、
「對方並沒有惡意,但是我卻如此氣憤,
身為一個人的格局也太小了吧」、
「如此感情用事,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現嘛」
這些感受,都會讓你無法原諒自己。
讓他人為你鬆開情緒的剎車
這時候,如果有個人能夠對你說:
「明明你已經這麼盡力工作,真的太過分了!」、
「這間公司根本不知道人才的價值呢!」、
「你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的啊!」
藉由他人肯定自己的感受,
你便可以安心進行情感面的處理。
在這個過程中,
你會漸漸地能坦率思考並告訴自己:
「差不多該往前走了吧?」
這個情況與封閉自身情緒,
不斷逼迫自己「必須往前走」的時候完全不同。
你將不是「過度努力」,
而是有幫助地「努力」。
如果身旁的人對你施加壓力,
要求你「別再叨叨絮絮地發牢騷」,
只要跟他們好好說明,
這是為了克服變化、向他人抒發情緒即可。
因為身旁的親友多半是因為會擔心你
「遇上這種事情,還好嗎?」
才會不安地對你說:
「別再叨叨絮絮地發牢騷!」
我相信如果他們知道你是
在了解發牢騷的作用之後才刻意這樣做,
反而會安心地聽你傾訴吧!
POINT 發牢騷是
充分體會自己感受的好方法!
本文摘自《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
作者: 水島廣子 / 譯者: 駱香雅 / 出版社:方言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