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月除權息季將至
存股族到底該不該參加呢?
今天來做完整解析~
---------------------------------
🤓針對超級新手
先來解釋一下
什麼叫做【除息】
什麼叫做【除權】
除息
就是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給你
假設股價是20元,發放1元現金股利
那股價隔天就會變成 20-1=19元
除權
就是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給你
假設股價是20元,發放1元股票股利
那股價隔天就會變成 20/(1+1/10)=18.18元
兩種方式股民的實質資產都不變,
因為價格也會向下調整
因此如果算上稅率,還可能減少。
-------------------------------
✍️接著我們來討論除權息
參加與不參加分別有什麼成本?
起源:
資本利得不課稅,但股利要課稅
因此投資人就會想藉著賣出股票避開股利稅
但真的不參加比較好嗎?
.
⭕️參加成本: 股利要被課稅,可能還提高整體綜所稅率
❌不參加成本: 買賣的交易費用,不確定性增加
---------------------------------
.
先來了解股利的稅率:
可分為兩種課稅方式
-
1️⃣納入總所稅,合併課稅
8.5%股利可扣抵稅額,最高上限8萬元
2️⃣股利分離,單獨課稅
不論個人所得級距,股利統一28%的稅率
緊接著了解交易成本:
-
1️⃣證交稅 0.3%
賣的時候要收
2️⃣手續費 0.1425%
買賣皆收,通常有五折
0.1425%*2次*5折=0.1425%
3️⃣買賣價差 0.2%
買賣就有價差,小一點也要0.2%
4️⃣避險成本 0.1%
股票期貨避險
----------------------------------
⁉️什麼情況要參加?
交易成本 > 課稅成本
⁉️什麼情況不要參加?
交易成本 < 課稅成本
其實這樣比較不準確
提醒大家
【課稅成本】不只要考慮股利稅額
還要考慮整體稅額,因為合併課稅的話
整體綜所稅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因此應該比較 【總體成本】的差異。
---------------------------------
限時免費試用,機會別錯過
---------------------------------
直接舉例比較快
👴大戶A :
未含股利課稅所得淨額: 400 萬
股價市值 3 億,股利所得 500萬
👱♂️小戶B :
未含股利課稅所得淨額: 50 萬
股票市值 50 萬,股利所得 2.5 萬
👴中產C :
未含股利課稅所得淨額: 200 萬
股價市值 400 萬,股利所得 30萬
--------------------------------
👴大戶A情境分析:
⏩方案一: 參加,股利 8.5%折抵
課稅所得: 400 萬薪資 + 500 萬股利
適用稅率: 40%
(500萬+400萬)*40% = 360萬的稅
500萬*8.5% = 42.5萬 > 8 萬,8 萬股利扣抵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扣抵 - 累進差額
總成本=360萬 - 8萬- 82.96萬 = 269.04萬
.
⏩方案二: 參加,選股利單獨課稅28%
500萬*28% = 140萬的股利稅
400萬*30% = 120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稅 - 累進差額
總成本=140萬+120萬-37.66萬 = 222.34萬
.
⏩放案三: 不參加,承擔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0.3%+0.1425%+0.2%=0.6425%
3E*0.6425% = 192.75萬的交易成本
400萬*30% = 120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交易成本 - 累進差額
總成本= 120萬+192.75萬-37.66萬 = 275.09萬
🔓解答: 參加,但選單獨課稅28%。
單獨課稅<合併課稅<不參加
222.34萬 < 269.04萬 < 275.09萬
(免費表格領取 : 股人的計量價值選股社團)
------------------------------------
👱♂️小戶B情境分析:
⏩方案一: 參加,股利 8.5%折抵
課稅所得: 50 萬薪資 + 2.5 萬股利
適用稅率: 5%
(50萬+2.5萬)*5% = 2.625萬的稅
2.5萬*8.5% = 0.2125萬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扣抵
總成本=2.625萬 - 0.2125萬 = 2.4125萬
.
⏩方案二: 參加,選股利單獨課稅28%
2.5萬*28% = 0.7萬的股利稅
50萬*5% = 2.5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稅
總成本=2.5萬+0.7萬 = 3.2萬
.
⏩放案三: 不參加,承擔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0.3%+0.1425%+0.2%=0.6425%
50萬*0.6425% = 0.3212 萬的交易成本
50萬*5% = 2.5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交易成本 - 累進差額
總成本= 2.5萬+0.3212萬 = 2.8212萬
🔓解答: 參加,但選合併扣抵8.5%。
合併課稅<不參加<單獨課稅
2.4125萬 < 2.8212萬 < 3.2萬
(免費表格領取 : 股人的計量價值選股社團)
👱♂️中產C情境分析:
⏩方案一: 參加,股利 8.5%折抵
課稅所得: 200 萬薪資 + 30 萬股利
適用稅率: 20%
(200萬+30萬)*20% = 46 萬的稅
30萬*8.5% = 2.55萬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扣抵 - 累進差額
總成本= 46萬 - 2.55萬 -13.46萬 = 29.99萬
⏩方案二: 參加,選股利單獨課稅28%
30萬*28% = 8.4萬的股利稅
200萬*20% = 40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股利稅 -累進差額
總成本=40萬+8.4萬-13.46萬 = 34.94萬
.
⏩放案三: 不參加,承擔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0.3%+0.1425%+0.2%=0.6425%
400萬*0.6425% = 2.57 萬的交易成本
200萬*20% = 40萬的稅
總成本=所得稅 + 交易成本 - 累進差額
總成本= 40萬+2.57萬-13.46萬 = 29.11萬
🔓解答: 不參加
不參加<合併課稅<單獨課稅
29.11萬 < 29.99萬 < 34.94萬
但由於除權息前後價格波動過大,需做股票期貨避險,也要考慮是否有股票期貨,且操作也較為繁瑣,一買一賣就是份不確定性,如果除權息來不及買回來就填息上漲,就賠了夫人又折兵。
(免費表格領取 : 股人的計量價值選股社團)
重點整理:
1.參不參與除權息跟股票市值、收入、股利、稅率有關,實際狀況要試算才知道。
2.應該比較【總體稅額】,而非交易成本與股利課稅額。
3.不參與除權息股價變數很多。
4.建議中小散戶參與除權息比較明確。
5.網路謠傳 94 萬免稅是錯誤說法。
試算表下載: https://pse.is/H3HD2
限時免費試用,機會別錯過
有任何問題,歡迎「加入社團」與我一起討論喔
(圖片來源:股人的計量價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