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社交高手』跟人講話,這4大錯誤從來不犯!第一個 就打趴很多人....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8-22 16:02
  • 更新:2018-09-05 18:00

真正的『社交高手』跟人講話,這4大錯誤從來不犯!第一個 就打趴很多人....

(圖/shutterstock)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男女交往的專家,

不時會有女性私信給我看她們

跟追求者的聊天記錄,

抱怨遇到的那些不會聊天的男人。

同時,我也經常收到男士

苦惱於不會跟女孩交流的求助。

「我加了一個女孩的微信,

但聊了幾次她話都不多,

請問該怎麼打開話題?」

「跟相親的女孩一開始聊得還可以,

但後來就沒話說了,怎麼辦?」

「我在交友網站認識了一個女孩,

聊了一次就被拉黑,這是為什麼?」

 

在仔細對比大量的聊天記錄後,

我總結了

聊天四大常見錯誤——

連續提問;不說自己;

情感過度;隨意評價。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錯誤一、 連續提問

導致連續提問有兩個原因:

其一,有些男人遇到喜歡的女孩,

想盡快投其所好,於是就開啟提問模式,

像獵人發現了獵物馬上就收集獵捕信息。

其二,試圖用提問來逃避無話可說,

我問你答短暫產生了聊得不亦樂乎的錯覺。

但實際上,

連續提問是在透支社交的耐心和禮貌。

正常的聊天應該是你來我往、互通有無的,

你可以向別人索取信息,

但也應該向別人提供信息。

儘管在對話剛開始的時候

人家可以出於禮節向你單方面提供一些信息,

但如果你總是沒有回饋,

這就打破了社交的平衡,

對方就會覺得跟你聊天不舒服。

連續提問的現象非常普遍,隨便舉個例子吧。

 

男:你現在畢業了吧?

女:對

男:你是 10 級的嗎?

女:我是11級的

男:現在在哪兒上班?

女:…… 

 

提問不是不可以,

提問可以作為

尋找話題的一種嘗試

需要防止的是連續提問給別人產生的壓力。

要想避免這個問題,

可以在每次對方回答了你的問題之後,

你都給予一定的響應

(即自己在這個話題上的相關信息,狀態或感受),

比如:

 

男:你現在畢業了吧?

女:對

男:我是前年畢業的,忙忙碌碌工作兩年,

最近正琢磨要不要回去讀個研呢。

男:你是 10 級的嗎?

女:我是 11 級的

男:我表弟也是 11 級的,已經談了好幾個女朋友,

我媽經常用他鼓舞我別老在家宅著。

 

通常來說,這樣一問一答一響應式的聊天

就可以避免連續提問的壓力了。

但是有一種情況不用這樣,

就是對方主動開啟傾訴模式,

比如今天真倒黴,遇到個特別奇葩的傢伙!

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通過連續提問

讓對方盡情表達——

在哪裡?遇到什麼事?那傢伙怎麼奇葩了?

 

錯誤二、 不說自己

不說自己的原因也跟男人的

狩獵本能有關,

獵人總是習慣把自己隱蔽起來。

可實際上戀愛不是捕獵,

聊天的主要作用

應該是讓雙方互相了解,

但很多男人都認為自己的

生活沒什麼值得說的,

他們更喜歡談論對方或者第三方。

雖說這樣也不是不能展示自己,

比如你有獨特的表達方式,

但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畢竟鳳毛鱗爪。

不說自己的具體表現

分為完全忽略自己

或者在說到自己時一帶而過,

例子

女:你現在做什麼工作呢

男:我們公司是做xx的

(完全忽略自己,

把對自己的介紹變成了對公司的介紹)

女:你多大了

男: 83 年的(一帶而過,

問啥說啥,跟個聽話的犯人一樣)

 

正確的做法是在

回答時多用狀態+感受

女:你做什麼工作的

男:我做審計,通俗點兒說就是找人算帳的。

女:你多大了?

男:83 年的,昨天在小區幫一個小朋友開門,

他媽媽竟然讓他說謝謝大叔

如果對方對你的回答

進一步表現出興趣,

你就可以順勢把話題

變成關於你個人經曆的一段小故事,

這樣你們的彼此了解

以及相互關係可以趁機推進。

還有一種情況是女孩態度友好,

但話卻一直很少,

這時候男人也應該

從自己說起去打開話題。

男:好久不見啊

女:恩恩,是吶

(沒有實質內容,但有積極情緒,

如果連續幾個回合都這樣,

就代表她不打算談論自己不過可以聽你說話。)

 

 

錯誤三、 情感過度

顧名思義,情感過度就是

你在聊天中傳遞出來的情感

超出了你們現有關係,

從而讓對方覺得彆扭。

情感過度的表現形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過於細致瑣碎的狀態表達,

比如我今天做什麼吃什麼買什麼看什麼,

事無巨細嘮嘮叨叨,

但你忘了別人也許對這些根本不感興趣

一種是過分強烈的感受表達,

比如男孩對一個剛剛認識的女孩說

今天滿腦子想的都是你,

但他意識不到女孩可能會因此覺得尷尬。

情感過度的原因在於

追求表達的極致效果,

以及對社交的錯誤理解。

認為真誠就是把自己做的

和想的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

但人際關系是在平衡中的推進,

單方面付出的太多反而會破壞穩定,

所以追女孩時,

剛認識就送禮物送溫暖是不對的,

聊天時情感過度也是不對的。

所謂真誠的原則為

不說假話即可,

至於真話說多少

應該隨著交往循序漸進。

 

如何避免情感過度呢?

我們除了用生活常識作為參照之外

(如果我們稍微多想一下,

也許就會意識到“滿腦子都是你”會給別人壓力),

還有一個更謹慎的方法,

就是用比你覺得安全的程度再輕一些去表達,

因為人和人的感受總會存在差別,

你覺得恰好合適的程度,

到了對方那裡可能就會

因為他認知上的偏差而被放大一級。

 

錯誤四、 隨意評價

一般來說能聊幾次天就被拉黑的,

多半是犯了『隨意評價』的忌諱,

這是四大常見錯誤里最嚴重的一項,

可惜很多人都意識不到。

例子

男:做什麼呢

女:在逛街

男:太愜意了

(憑什麼說我愜意,老娘剛失戀)

男:周末有什麼安排

女:要準備考試

男:學霸幫幫我

(你們全家才是學霸)

隨意評價包括對別人的

情緒、意願、能力、性格、角色

進行不由分說的主觀判定,

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當事者

為了說出有趣的話題,

自己先去設定一個前提,

然後再想象伸延去表達一個意義。

但問題是這個前提常常與事實不符,

並且還是指向對方的,

這就給別人自以為是的感覺。

並且即使你的前提是對的,

作為不熟關系的另一方

還是不願意被評價定義。

因為一旦我承認你對我的主觀判定,

那麼接下來可能就會

限制交往的進退自由。

 

比如我剛剛承認自己喜歡喝咖啡,

然後你馬上就邀請我去喝一杯,

可是我現在不想跟你出去,

但由於我剛剛承認自己喜歡,

那麼拒絕起來就比較麻煩,

會顯得我是個表裡不一的人。

在心理測試中有個技巧,

叫做用客觀事實淡化主觀意願

比如調查青少年自慰行為,

直接問被試“你平時自慰嗎?

回答yes的人會很少,

但改成很多人有自慰習慣,你呢?

回答yes的人就明顯多了。

把這個技巧用在平時聊天也可以,

對於一個剛剛認識

且實際上喜歡喝咖啡的女孩,

你問她——

你經常喝咖啡嗎?比 你喜歡喝咖啡嗎?

更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

當你得到了第一個肯定回答後,

你也才更容易去提出第二個請求。

而隨意評價的人

幹的事情就屬於

用主觀判斷覆蓋客觀事實,

正好是反其道行之。

 

還有一種升級版的、

純粹找死的隨意評價,

就是質問——

【先給人家扣上一頂帽子,

再問人家為什麼要戴這頂帽子。】

男:做什麼呢

女:在逛街

男:為什麼你總是活得這麼愜意?

男:周末有什麼安排

女:要準備考試

男:難道就一定要做學霸嗎?

 

作死指數幾乎百分之百!

這是因為質問不但不符事實,

而且還產生了情緒表達,

說話者洋洋得意,聽話者一肚子火,

所以更加令人厭惡。

 

 

真正的社交高手

在滿足兩點時

才會偶爾評價對方:

1,確保自己能夠說對

2,確保對方願意讓你說對

 

最後,針對聊天的四大常見錯誤,

我又總結了四個對應原則:

1,少問多說,多說自己
2,客觀陳述事實
3,適當表達感受
4,避免評價對方

 

怎麼才能聊好?

但實際上很難有什麼方法能確定讓你聊好,

相反倒是有很多做法能保證讓你聊壞。

所以我們隻要認識那些會讓你聊壞的規律,

並且有效避免就可以了。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聊天不犯錯誤,

再加上誠懇的態度,

基本上他的社交能力

就可以達到 70、80 分了,

至於如何做到一見如故滔滔不絕的境界,

一方面需要極高的技巧,

更主要的還是要靠緣分了。

通常情況下我認為 70、80 分的成績也足夠了,

因為聊天能力並不是人際關係的全部。

 

本文所講內容都是

我在指導男女交往中發現的問題,

不過同樣也適用於

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環境。

嚴格來說,

很多人在交流溝通中都是存在問題的,

只是在日常生活

由於人情世故的緩衝,

這些問題產生的麻煩並不會馬上體現。

倒是在那些單純的男女交往中,

出言不慎的後果才會立竿見影,

所以我一向認為追求美好愛情

其實也是自我完善的一次機會。

 

更多說話技巧、人際關係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離這種人越遠越好,哪怕恩重如山!交到以下5種人,人生基本就毀掉一半了...》

《延伸閱讀 :最真實的人性:你越是「遷就」,別人越是「得寸進尺」!》

《延伸閱讀 :生活就是:沒必要「討好」任何人!這輩子很短,請為 自己 而活!( 深度好文 )》

《延伸閱讀 :最好的修養,是不隨意評論他人!別人的生活未必是錯的,你的也未必是對的

《延伸閱讀 :再好的關係,也要懂得掌握「分寸」!》

 

(文章來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