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必學 12 大養生穴,在家就能「找對醫、看對科」對症解痛!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6-06 10:14
  • 更新:2019-03-15 17:56

圖解必學 12 大養生穴,在家就能「找對醫、看對科」對症解痛!

(圖/shutterstock)

 

 

滑手機滑到眼花、頸椎病,

久站導致足跟痛,頭痛、失眠、耳鳴,

軀幹四肢的酸、痛,感冒、鼻塞、排便問題,

乃至於各種代謝病、婦女病,

《零基礎學艾灸》全圖解,

讓你直接對照癥狀,選對穴位,解決病痛。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百會穴,醒腦開竅

(歸經:督脈)

 

 

取穴:在頭部正中線上,

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一凹陷。

功效:昇陽益氣、清頭醒腦、安神鎮靜。

主治:頭痛、頭暈、中風、半身不遂、

心煩、驚悸、健忘、神經衰弱、耳鳴、

耳聾、鼻塞不通、痔瘡、脫肛及臟器下垂等。

 

足三里穴,延年益壽

(歸經:足陽明胃經)

 

 

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

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

再往下4橫指處。

功效:善補胃氣不足,除寒消脹、

降逆和胃、利濕導濁。

主治: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主,

對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病症,

如噯氣、腸鳴(按:為一種癥狀,而非疾病。

指腸在蠕動時,腸管內氣、

液體跟著流動,而產生的斷續咕嚕聲)

腹痛、吐瀉、下肢腫痛、遺尿、哮喘、

中風癱瘓、蕁麻疹、高血壓、坐骨神經痛等,

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三陰交穴,養血補氣

(歸經:足太陰脾經)

 

 

取穴:手4指併攏,小指下緣靠內踝尖上,

食指上緣所在的水平線與小腿骨交點就是三陰交穴。

功效:滋陰健脾、調經活血、疏通淤滯。

主治:消化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病症的常用要穴。

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腹脹腸鳴、子宮肌瘤、崩漏

(按:子宮異常出血,月經周期紊亂)、

月經不調、陽痿、遺精、遺尿等。

 

命門穴,補腎固本

(歸經:督脈)

 

 

 

取穴:腰部,

位於肚臍水平線與後正中線交點,

按壓有凹陷處。

功效:能夠壯陽固脫、補腎、

引火歸原、調和陰陽。

主治:身熱如火、水谷(泛指食物)不化、

寒熱瘧疾、腰腹痛、小便頻數、小兒驚癇、

耳鳴、痛經、赤白帶下、陽痿、遺精、

痔瘡、水腫、遺尿、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清熱解毒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正坐,輕抬手臂,屈肘將手肘內彎,

當肱骨外上髁與肘橫紋連線中點處即是。

功效:清熱解表、祛風除濕、

舒筋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外感、熱病、肘中痛、半身不遂、

上肢麻木、遍身風疹、瘙癢、胸中悶痛、

扁桃體炎、咳嗽、高血壓等。

 

內關穴,理氣止痛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取穴:在腕橫紋向上3橫指,

2條索狀筋之間凹陷處,就是內關穴。

功效:寬胸理氣、寧神和胃、疏通三焦,

有清泄三焦與心火之力。

主治:心絞痛、心律不齊、頭痛、

失眠、眩暈、嘔吐、中滿

(氣阻滯於內而胸腹脹滿)

痞脹(鬱結脹悶)、脾胃不和、臌脹、

呃逆、虛勞(又稱虛損,

概括所有因五臟諸虛不足,而產生的疾病)、

黃疸、急慢性胃炎、胃痙攣、無脈症等

 

中脘穴,健脾益胃

(歸經:任脈)

 

 

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線上,肚臍向上5橫指處。

功效:化濕理中(調理中氣)

昇陽益氣、強胃健脾

主治:是治療腸胃病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常用於治療飽食不化、嘔吐、消化不良、

腹痛、腹脹、吐酸、泄瀉、便祕、黃疸、

失眠、臟躁(更年期綜合症)、子宮脫垂、高血壓等。

 

氣海穴,補益元氣

(歸經:任脈)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

肚臍向下2橫指處,即是氣海穴。

功效:能補益腎臟、固元氣、

回生氣、壯腎陽。

主治:胃脘痛、腹脹、臍下冷痛、水腫、

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赤白帶下、閉經、

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

小兒遺尿、高血壓、失眠等。

 

關元穴,培元固本

(歸經:任脈)

 

 

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

肚臍向下4橫指處,即是關元穴。

功效:灸此穴以培補真元之氣、

填精、滋陰、補陽、活血。

主治:諸虛百損、臍下絞痛、冷氣入腹、

腹脹、脫肛、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

婦人帶下、經脈不通、產後惡露不盡、

血冷月經斷絕、尿頻、遺尿、癃閉(小便不通)、

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大椎穴,清熱解表

(歸經:督脈)

 

 

取穴:當低頭時,頸後與肩平處,

出現一個高突(第7頸椎),其下即大椎穴。

有的人出現2個高突,

用手指按在隆起的最高點,

輕輕搖頭,手指下有移動的感覺,

是第7頸椎。

功效:清熱解毒、昇陽益氣、調和營衛。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不得回顧、肩背痛、

腰肌痛、痹症(以關節疼痛為主的全身性病變綜合症)、

痿症(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

發熱惡寒、咳嗽上氣、嘔吐、黃疸、

貧血、神經衰弱、蕁麻疹、濕疹等。

 

湧泉穴,清腦醒神

(歸經:足少陰腎經)

 

 

取穴:卷足,在足底前1/3處,可見有一凹陷處,

按壓有酸痛感處,即是湧泉穴。

功效:通頭貫腦、除寒熱厥逆、

清神醒志、開竅、回陽救急。

主治:若有休克、中暑、病、小兒驚風、

頭頂痛、舌干、咽腫、心煩、心痛、

小腹痛、腰痛、足心熱、身熱、心中結熱、

咳嗽、癃閉(小便不通)、風疹、

高血壓等症,可灸此穴。

 

膏肓穴,散熱止咳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低頭屈頸,

頸背交界處椎骨最高點向下推4個椎體,

旁開4橫指處。緊貼肩胛骨內側緣。

功效:補虛勞傷、固氣益損、止嗽定喘。

主治:肺結核、骨蒸盜汗、吐血、咯血

、哮喘、四肢倦怠、頭暈目眩、健忘、嘔吐、

癰疽發背、支氣管炎、胸膜炎、神經衰弱等。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