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歲前讓孩子學會這 3 件事,比去補習更重要!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5-25 15:39
  • 更新:2020-11-30 15:53

8 歲前讓孩子學會這 3 件事,比去補習更重要!

 

當今社會,父母中間都流行一句話: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於是,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

就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

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

3、4 歲時就被迫放棄了玩具,

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但是讓孩子這麼早接觸各種補習班,

超前學習就真的有用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家長需要明白:童年是一場旅程

而非一次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其實,孩子在 8 歲前學會這 3 件事,

遠比上多少補習班,考多少分更重要!

 

1. 學會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很多家長都會問平時孩子做作業或起床,

都要家長叫多少次才能完成,

生動解釋了什麼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建議是:不要管他。

正式因為平時家長管的面面俱到,

才讓孩子沒有自我負責的意識。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責任,

也沒有自己監督自己的意識,

孩子永遠長不大,

都在催一下動一下的惡性循環裡。

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負責。

 

孩子不想吃飯,那就不要追著餵,

也不要怕他餓,這是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願意起床,那就讓他遲到,經歷過就會明白。

自己的玩具、書本要自己每天整理好,

父母不要代勞,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明白,

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上學之後自己的作業也會自己完成。

 

這些事都是小事,

但在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只有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責任,

他才會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

才能自動自發去學,而不是為了父母。

 

 

2. 學會求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有求知慾的表現就是「愛學」。

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

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追求願望,

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

比起一味地去讓孩子去上名目繁多的補習班,

不如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才更為重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3 歲是直覺思維期,5 歲才有形象思維,

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

8 ~ 12 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讓孩子提前學習知識,

其實是違背學習規律的,等於是揠苗助長。

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慢的問題,

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靠自己雙眼雙手探索來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自己主動學習求來的知識,

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3. 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原因都是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

德國非常注重孩子的幼兒教育。

 

在幼兒園裡,孩子會跟著老師去參觀,

各類職業者是如何工作的,

比如警察、消防員甚至快遞員,

也會跟著老師去農田裡一起摘南瓜,體會勞動的辛苦。

三年後,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

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制訂計劃,

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

擁有了超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們都是家長事事包辦,

導致孩子失去自己做事的機會。

錯誤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孩子無法培養自理能力,

這樣的孩子,未來令人堪憂。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

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

 

教育家說過:「生活即教育」。

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以上這三件事,

比起上補習班更為重要,一定要教給他們。

因為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才有生生不息的學習熱情與動力。

 

看更多教育好文,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文章來源aboluowang)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