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父母中間都流行一句話: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於是,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
就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
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
3、4 歲時就被迫放棄了玩具,
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但是讓孩子這麼早接觸各種補習班,
超前學習就真的有用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家長需要明白:童年是一場旅程
而非一次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其實,孩子在 8 歲前學會這 3 件事,
遠比上多少補習班,考多少分更重要!
1. 學會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很多家長都會問平時孩子做作業或起床,
都要家長叫多少次才能完成,
生動解釋了什麼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建議是:不要管他。
正式因為平時家長管的面面俱到,
才讓孩子沒有自我負責的意識。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責任,
也沒有自己監督自己的意識,
孩子永遠長不大,
都在催一下動一下的惡性循環裡。
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負責。
孩子不想吃飯,那就不要追著餵,
也不要怕他餓,這是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願意起床,那就讓他遲到,經歷過就會明白。
自己的玩具、書本要自己每天整理好,
父母不要代勞,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明白,
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上學之後自己的作業也會自己完成。
這些事都是小事,
但在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只有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責任,
他才會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
才能自動自發去學,而不是為了父母。
2. 學會求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有求知慾的表現就是「愛學」。
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
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追求願望,
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
比起一味地去讓孩子去上名目繁多的補習班,
不如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才更為重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3 歲是直覺思維期,5 歲才有形象思維,
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
8 ~ 12 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讓孩子提前學習知識,
其實是違背學習規律的,等於是揠苗助長。
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慢的問題,
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靠自己雙眼雙手探索來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自己主動學習求來的知識,
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3. 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原因都是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
德國非常注重孩子的幼兒教育。
在幼兒園裡,孩子會跟著老師去參觀,
各類職業者是如何工作的,
比如警察、消防員甚至快遞員,
也會跟著老師去農田裡一起摘南瓜,體會勞動的辛苦。
三年後,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
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制訂計劃,
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
擁有了超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們都是家長事事包辦,
導致孩子失去自己做事的機會。
錯誤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孩子無法培養自理能力,
這樣的孩子,未來令人堪憂。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
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
教育家說過:「生活即教育」。
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以上這三件事,
比起上補習班更為重要,一定要教給他們。
因為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才有生生不息的學習熱情與動力。
看更多教育好文,拉近你跟孩子的距離:
- 對付孩子的索求,要「限時」與「限量」,否則…父母的溺愛 會毀了孩子一生!
- 聰明的媽媽,最懂得控制 情緒!你的情緒,決定了 跟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爸媽們,不用扮演成天碎念的虎姑婆! 日本的手帳管理術,用「1 張紙」,就讓孩子「主動完成」該做的事!
-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