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般來說,當你越覺得投資某項資產會讓你越感到安心時,最後卻往往會證實是個糟糕的投資決定"
---知名財經作者William (Bill) Bernstein
越捕捉 數量越多的眼鏡蛇
相傳在19世紀下旬英國占領印度的階段
英國人發現到一個問題
印度有很多的眼鏡蛇
這些英國人非常害怕眼鏡蛇
於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對當地的民眾發出了一個公告
只要誰能夠將死掉的眼鏡蛇繳到政府機關就可以領到一筆錢
希望藉此誘因鼓勵印度民眾捕捉眼鏡蛇
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獎勵措施的確收到了效果
眼鏡蛇的數量逐漸地減少...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
英國殖民地政府發現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眼鏡蛇的數量開始增加,且數量越來越多
繼續看下去...
於是困惑的政府開始展開調查
結果發現有些印度人開始養起了眼鏡蛇
透過殖民地政府的這項政策來賺錢
這使得眼鏡蛇的數量大幅上升
最終政府放棄了這項獎勵措施
這項政策原本希望能夠解決眼鏡蛇的數量問題
結果卻反而適得其反
這種現象就被後人稱為
「眼鏡蛇效應(Cobra Effect)」
MarketWatch的一篇文章提到:
對於那些投資組合中100%都持有債券部位的人來說
他們就是掉入了眼鏡蛇效應的陷阱
投資債券的人多數都是為了債券的安全性
為了相對穩定的收益而持有債券
短期來說,債券能夠提供這些好處沒有錯
但是對於想要長期累積財富或是為了退休做準備的人來說
這麼做卻會造成往後更嚴重的問題
(獲利不佳導致長期累積的資金有限)
因為債券的長期投資報酬率並不理想
債券投資報酬率...
從歷史經驗來看
1928-2016年間美債券每年實質投資報酬率(扣除通膨率)平均只有2%
你可能會想,這樣也不算太差
但如果我們仔細去看過去這些年的債券表現
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報酬是在過去40年債券大多頭時代所累積出來的
而更早之前的40年債券的實質報酬率卻是負的
而且現在的長期利率環境跟1940年代是比較接近的!
債券比率配置過高
小心掉入眼鏡蛇效應陷阱
金融海嘯之後我碰到不少朋友因為被股票的大跌嚇壞了
紛紛將資金都投資到了債券相關產品
台灣更是全球出名喜歡投資債券(基金)的地方
很多人現在的投資組合中就算不是100%都持有債券,比率也相當的高
債券(基金)並不是不好,債券(基金)在投資組合中有其一定的功能
但如果太多太高的比率都投資在債券(基金)資產上的話
那麼你可能就是掉入了眼鏡蛇效應之中
雖然短期滿足了投資安全的想法
但卻是在往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本文授權自 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撰文者James
原文標題:眼鏡蛇效應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