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讀這一本書
(圖/shutterstock)
內容淺顯易懂,觀念也很好,值得推薦
0050 不是一家公司的股票
而是可以像股票一樣買賣的 ETF基金
正式名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
雖然是基金,但是不用到投信申購
所以買賣真的是很方便
(贊助商連結)
此外更迷人的是
他的證交稅只有 0.1 %
一般的股票是0.3%
因此交易的成本就更低
如果是基金,申購的時候有手續費
每年還有管理費,成本比較高
賣出又要等幾天才會看到錢
所以我現在都不買基金了,都買 ETF
例如看好德國就買德國 ETF
0050 的特點就是被動式
成分股就是台灣股市
市值前50名的股票
基金經理人不會自行選股
因此可以排出掉經理人的能力、操守…等因素
0050 的好處就是跟大盤連動
根據統計與大盤相關性高達 98 %
因此投資人只要看大方向來操作就好
比如在 2008 年大盤跌落到 3955 點
投資人如果認為股市即將反轉
就可以買進0050,等到 9000 點時
賣出就會賺到價差
所以好處就是只要判斷大方向
不用去研究個股
也沒有財報可以傷腦筋
日子輕鬆逍遙
0050 因為包含
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
因此不可能會倒閉
就算其中倒閉一家還有 49 家
可以充分避險
而且也不像期貨、選擇權
會每個月結算的壓力
買進 0050 就算被套住
也總有一天會解套,反正不可能成為壁紙
所以可以勇敢逢低往下攤平,不會越攤越平
如果股票被套住,那就安心的領股息
平均報酬率也會高過定存
而且歷史資料顯示,每年幾乎都會填息
但是最近幾年
0050 的股息殖利率
只有 2.4~3.5 %
是達不到作者說的每年 18 %
所以作者是靠『作價差』的方式
每年掌握幾次波段來低進高出
一次只要賺個 5 %
一年 18 %也是有可能的
因為 0050 不是股票
所以不用研究個股的基本面
因此作者單純用技術分析來短線進出
而且0050不會狂飆,也不會殺低
因此有上下作價差的空間
就算虧錢也只是也小虧,不會傾家蕩產
從這裡可以看出
0050 的優勢
完全不用研究財報跟基本面
不必浪費這個時間,生活有品質
研究個股真的很傷時間
而且也不是 100 %準確
很多公司的財報你根本看不懂
有些看得懂的又好像在騙人
因此研究個股多少還是會踩到狗屎
或許賺得多,但是沒有生活品質
股神巴菲特說:『有積蓄的話
可以買進指數型基金,每個月都買
不用看財經新聞。』
其實很多的財經新聞
有可能在配合個股炒作
內容一定是正確可信嗎?
0050 不用看財務報表
只要注意整體
經濟面、國際局勢、政治面
這方面的財經新聞要可靠多了
既然不用看個股財報
於是作者就完全依賴
KD 指標來操作
中文名稱叫做『隨機指標』。
但是要注意一點
是看『大盤』的KD
而非看 0050 的KD
根據作者的研究
當 K 跟 D 都大於 80 ,代表大盤過熱
如果大於 90 ,代表短期內就要回檔
什麼時候回檔呢?
當 K 值往下彎,穿越 D 值的曲線,就可能回檔
而當 K 跟 D 都小於 20,代表大盤冷清
如果小於10,代表短期內就要反彈
什麼時候反彈呢?
當K值往上彎,穿越D值的曲線,就可能反彈
至於怎樣買呢?作者這樣建議:
(Cmoney編輯部製作 資料來源 不敗教主~理財不Buy)
但是當日 KD、週 KD、月 KD
都來到 10 以下
這種幾年難得一見的絕佳買點
就不用想了,資金全押下去就對了
一定要放膽全壓,0050 不會變壁紙
那麼什麼時候要賣出呢?
有 2 個方案
1. 死也不賣:
如果有乖乖按照上面的買進方式
長時間、有紀律的持續買進
買進的成本應該會比平均的股價還要低
就乖乖領股利吧
2. 調節賺價差:
賣出方式如下,注意『不是』每天賣出
而是每個『 K 值區間』只賣出一次!
(Cmoney編輯部製作 資料來源 不敗教主~理財不Buy)
從上面的買賣方法看來
明顯『買得多』、『賣得少』
可見作者還是偏好
長期投資領股息的方式
結論:0050不會倒閉
所以是可以長期買進
股息雖然不高但是也高過定存
如果照作者建議的方式買進
大多都會買在波段的低點
長期下來你的持股成本就比較低
因此股息殖利率也會攀高
所以是可以當作逢低買進
長期持有的標的
不過我個人還是傾向『作價差』的方式
長期投資0050
領到的股利一樣要併入所得繳稅
也要繳交健保補充費
作價差的方式則沒有所得稅跟補充費的問題
但是作價差也不會太可口
有時候等上一兩個月,大概也只能賺個3~4%!
買一張股票要 7 萬,只能賺 3000,塞牙縫!
所以,0050作價差,最大的難度還是『資金』
如果有 700 萬一次買個 100 張
獲利一次就 30 萬,那就有感了
一年只要耐心作個幾次
賺 100 萬也是有可能的,就更有感了
0050 還是有他的魅力
就靠大家來發掘了
本文授權自:不敗教主~理財不Buy 撰文者:陳重銘
原文標題:自己的18%自己賺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蔡誠圃
投資理財,還是靠自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