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話語的談吐
可以襯托出一個人的自信與內涵
尤其是有在大量閱讀不同領域書籍的人。
這是經驗,可以一點一滴累積。
今天的冷風不斷的吹且還飄著小雨,
我騎著車到晚上要參加活動的地點,
抵達報到處時,
看到已經有許多人正在室內作交流,
於是我趕緊簽到、進去找了個好位置後,
開始和幾位認識的朋友打招呼,
然後跟其他與會者交換名片聊天...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切都和過去沒太多不一樣,
只是這次的活動進行到一半時,
我的名字突然斗大地出現在螢幕上。
咦?怎麼會有我?這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在還搞不清楚的狀況下,
我趕緊上台作簡短分享,
活動後,幾位與會朋友前來和我詢問方才上台的分享,
知道實情的他們感到頗為驚訝,
他們表示我剛剛在台上的表現,
看不出來原來是一個完全沒有做過事前準備的人。
敢上檯面對群眾的勇氣的人
到底都具備了哪些特質呢
很多人覺得上台分享、
或私下能侃侃而談自己看法的人很厲害,
當然,除了這些人本身
都有一些不錯的成績能予人借鏡外,
還加上敢上檯面對群眾的勇氣,
但除了這些,這些人還具備了什麼呢?
他們所具備的,
是支撐自己的自信!
有些人生性較為害羞、
不太敢跟陌生人講話;
有些人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缺乏自信。
想要克服生性害羞和缺乏自信的關鍵是什麼?
我認為,
是自身的涵養與自我充實。
然而,涵養和自我充實
又該如何在平時的生活中取得?
很多人因為工作占了自己大半的時間,
因此縱使羨慕他人擁有精彩的人生經歷、
豐富的職場經驗以及動聽的旅行故事等等,
但因各種因素受限,
導致無法體驗上述的趣味與感動。
「閱讀」及「思考」
絕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大量閱讀的人
看事情的觀點才會獨特
前幾天詹宏志在新經典文化
及誠品書店主辦的「獨處的力量」
活動擔任與談嘉賓時說到:
「幾乎所有出版社在『說服讀者閱讀』上的努力,
都與閱讀本身無關;
而所謂的暢銷書,
其實都是成功賣給『不讀書的人』,
而不是會讀書的人。」
其實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們都可以來做個實驗,
詢問身邊好友最近推薦自己看過覺得不錯的書,
馬上就可以知道身邊的人平常有沒有在閱讀。
平常沒在看書的朋友可能一本都講不出來,
有些人可能是講很久以前的暢銷書,
有些人可能講最近看過自己領域的專業書籍,
但有些人的回答卻會讓你驚艷,
這件事情我在上個禮拜得到了驗證。
那天,有位朋友在 Facebook詢問說自己買的書快看完了,
有沒有朋友推薦什麼書。
我原本想推薦一些大眾書籍,
結果我看到底下一些朋友推薦留言,
至少有一半的書我沒聽過,
有些還算我這個領域的書,
這讓我驚覺,原來自身的閱讀量真的還不夠。
大量閱讀不同領域書籍的人
讓話題的延續性及討論範圍,
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因為話語的談吐可以襯托出一個人的自信與內涵,
尤其是大量閱讀不同領域書籍的人,
在與人溝通分享時,總能從獨特的觀點切入,
讓話題的延續性及討論範圍,
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而這樣的功力來自於經驗,
是可以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
大量的閱讀,讓我們充滿能量,
進而對書籍的內容去思考、沉澱,
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文字讓我們產生思維、產生想法,
這些都是根據自己人生經驗所生的獨特想法,
那是專屬於自己、很直觀的想像。
書是人對於某些觀點,
有著一連串具有自我邏輯推導
及闡述的產物,
它具有足夠的篇幅可以鋪成、
醞釀、展現與收斂,
其傳播意義與實質獲益,
絕對是比大多數網路上看的短篇文章來的多。
你上次拿起書本是什麼時候了?
你上次走進書局又是什麼時候了?
如果你已經完全不記得,
那也沒有關係,
明天開始,可以是你從拾書本的第一步。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