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經濟日報上
布蘭森專欄的「向創業家學習,別忘了做自己」。
讓我們看看Branson開宗明義說了什麼:
「忠於自我並注意自己的意見和價值,
因為你的最大優勢之一,
搜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經濟日報上
布蘭森專欄的「向創業家學習,別忘了做自己」。
讓我們看看Branson開宗明義說了什麼:
「忠於自我並注意自己的意見和價值,
因為你的最大優勢之一,
經濟學告訴我們,供給跟需求會彼此強化,
供給越多需求就越強、需求越強供給就越多,
當兩者形成循環之後,就會不斷互相影響。
但如果回到最初的始點,到底是供給塑造了需求,
還是需求促發出供給?
答案是: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
多數人都應該遇過或者聽過這種情況:
不管一間辦公室裡面有多少人時常加班,
總有幾個工作績效不彰的同事過得輕鬆寫意;
多數人也都會認為,這些同事工作效率差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只要不因此增加自己的工作負擔即可。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台灣的勞動市場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相同的人才在台灣領到的薪水僅約在香港或者新加坡的四分之一。
這通常發生在高階勞動市場,
例如高級研發人員或者中高階主管。
然而,有趣的永遠不是現象,
而是人們如何詮釋一個現象。
(圖片來源)
我們曾經歷過一段富裕的時代 ...
逐漸滿足了物質需求後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
於是政治民主化、媒體自由化、公營事業民營化。
我們不在需要為了生存而努力,
我有位朋友的媽媽當托育保母,
專門照顧四歲以下的嬰幼兒。
他說,他媽媽最常聽到許多家長說:
「我小孩如何如何,真是太聰明/可愛/乖巧了!
以後一定是個如何如何的人!」
她只要聽到這種話,就會對這些家長說:
誰告訴你大學念什麼不重要?
「大學念什麼科系重不重要」是個有趣的問題。
高中生最常聽到的是「大學念什麼很重要」,
但大學生最常聽到的卻是「大學念什麼不重要」。
出社會後,畢業生們總會抱怨企業,
近年來的主流雜誌都非常喜歡宣導一個概念,
「人應該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會成功」。
當然,我們的確看到許多成功者都是從年輕時就不斷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例如過世三年影響力絲毫不減的賈伯斯,
更是促使許多人積極實踐自我意識的經典勵志故事。
然而,包含賈伯斯在內的成功夢想家
據說許多外國人會混淆台灣(Taiwan)跟泰國(Thailand)。
實際去一趟曼谷之後,
我才發現這種誤解並非只是來自於字首讀音相近,
或者新台幣與泰銖匯率幾乎是一比一。
以城市規模而言,曼谷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
台北市面積約270平方公里、人口約
近十年來,「熱情」(passion)成為職場學中的關鍵辭彙
不管是企業家、創業家、人力銀行以及所有媒體,
都不斷耳提面命地提醒職場新鮮人,
面對工作要有熱情。
工作熱情是什麼?這應該是一種強烈的內在動機,
是一種源源不絕的能量,
選擇分類: | (新增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