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使用它,但你不需要擁有它!「共享」已成主流,不只UBER、Airbnb,這些企業你知道嗎?

POCKET MONEY 口袋財經

POCKET MONEY 口袋財經

  • 2017-10-26 14:31
  • 更新:2017-10-27 16:59

你需要使用它,但你不需要擁有它!「共享」已成主流,不只UBER、Airbnb,這些企業你知道嗎?

(圖/shutterstock)

.                                                                                                                     

 

你需要使用它,

但你不需要擁有它。

簡單的一句話,解釋了共享經濟的精神。

過去,我想到沖繩住宿,

我可以住飯店或民宿,

想省錢的話就住朋友家。

但我想省錢,沖繩又沒朋友怎麼辦?

若是有人家裡有空房給我住就好了!

也就是這個簡單的想法成就了Airbnb,

將家中的閒置空間租出去,賺取一些收入,

而入住者更可以住到便宜且道地的房子,

簡直就是完美的商業模式,

那為什麼現在才出現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共享經濟的第零階段 –

正確的時間點

完美的的商業模式,也需要有科技配合,

而新創公司剛好站在最好的時點,

2007 - 2017 是科技發展最迅速的十年,

如Hadoop(蒐集大數據)、

Github(程式碼代管) ,

和雲端伺服器(便宜且有彈性,且無需建立大機房)

都在這十年出現,

讓建立平台不在是大公司的專利,

新創公司也可以運用這些技術快速發展。

而另一個更大的原因是,消費者準備好了,

這十幾年來,消費者有許多顯著的改變:

 

智慧型手機

消費者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的App Store,

讓平台可以建置自己的服務;

定位功能讓平台可以提供

LBS(Location Baesd Service)的功能

(如Uber叫車),而更重要的是,

消費者無時無刻都在看手機,

讓平台業者可以給予「即時」的服務,

過往的Email來往需要幾個小時,

現在App通知只要五分鐘就有回覆,

消費者的注意力放了更多在線上服務,

這個改變讓整個商業世界大變動。

 

 

線上購物習慣與評價系統

由美國從 eBay 到 Groupon,

台灣從 Yahoo! 拍賣到 PChome,

人們已經習慣在網路上購物,

且建立了一套信任機制「評價系統」,

讓消費者可以安心與店家買商品,

而店家也可以得知消費者的信度如何,

決定要不要出貨或進黑名單,

評價制度讓網路消費中有了一個信任制度,

而這個信度延伸到了共享經濟平台,

讓陌生人之間,也能出現交易。

 

社群網絡的出現

Facebook(2006)的出現

改變了人們資訊傳播的方式,

過去只能使用奇摩家族,

現在出現一個很酷的發明,

大家都會上Facebook和IG,

使得新發明很容易就會在社群中發酵擴散,

共享經濟是非常需要

大眾分享的一種商業模式,

而社群網絡是其可以成功的關鍵因子之一。


有了這些基礎項目,

構成共享經濟平台的元素也都齊全了,

接著我們來看共享經濟的第一類型─

個人閒置資源共享。

 

 

共享經濟的第一類型 –

個人閒置資源共享

「每天下班從內湖開車回萬華好塞啊,

油錢好貴,有沒有人住附近,

我可以載他,分擔些油資。」

「兒子出國唸書了,家裏有空房,

不知道可不可以出租這間房間賺點錢?」

「家裡只有兩個人,

煮了一大桌菜沒人吃,

不過有時候將想發揮下廚藝啊!」

 

這些想法被新創公司給聽到了,

因為技術進步讓新創公司也可以自建平台,

一個媒合閒置資源和使用者的平台

這些平台大多是以C2C(Consumer to Consumer)

由個人提供自己的資源登錄上平台,

平台蒐集這些名單後,

公開給需要服務的人。

接受服務的人將錢給予平台,

平台抽成之後再把剩餘的錢給予服務提供者,

一個簡單C2C共享經濟就此形成。

 

許多共享經濟平台這十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如大家熟知的Airbnb(房間共享)、

Uber和Lyft(乘車共享),

或是新創 EatWith(餐飲共享)、

Feastly(家庭廚師共享)等等,

都是建立在我有車子、房子、時間或是技能,

讓有這些資源的人,

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需求,

得到更多收入,而服務接受者,

透過平台的評價系統,

也可以得到高品質的服務,

 

但此時,共享的系統卻也開始出現問題,

由於提供服務者的素質良莠不齊,

導致許多開車意外(Uber)、

住房意外(Airbnb),

而讓多國政府禁止共享經濟在當地發展

(不好收稅也是一個原因),

使得許多共享經濟公司為了不讓發展受到限制,

而漸漸發展到第二類型 ─

標準化的商業資源共享。

 

 

共享經濟的第二類型 –

標準化的商業資源共享

共享平台開始蓬勃發展後,遇到了一些問題:

 

個人提供者的服務水準不一

Uber、Airbnb給了大家許多良好的體驗,

卻也有許多地雷的狀況,

平台在加速擴張時,

很難去比對每個提供者的素質,

導致服務水準不一。

 

各國法規限制

「Airbnb到底算不算旅館,

讓旅客住進去到底有沒有危險?」

「Uber算不算計程車,

需不需要有合格的司機駕照與保險?」

灰色地帶的問題層出不窮,

各國政府的應對也不同。

 

共享新創公司被大量投資

因為Airbnb 和 Uber的大成功 ,

共享新創公司被大量投資,

但他們也在同時會面臨服務水準、

法規和大量競爭的限制,

使得C2C的方式難以發展。

不過被投資就是有錢,

所以他們可以購買大量的標準化設備進行共享

如最近大陸很紅的 ofo

或台灣的 Obike單車共享、

Wemo 電動機車分享、

ZipCar 汽車分享甚至是

雨傘共享都是這類型的很好範例。

 


 

因此共享經濟的第二形態便是,

去除了個人提供者(或是混合),

由平台進行標準化的服務

 

近年來,已發展共享公司都

漸漸轉往第二類型的共享經濟,

台灣最有感的例子便是Uber,

從原本註冊就可以加入駕駛

到現在需要申請租賃車,

最近Airbnb要建立品牌公寓

都是走向標準化服務的例子。

但企業越標準化,

就會越來越像傳統租車公司或是飯店,

共享與分享的精神逐漸消失。

 

共享公司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正在透過他們蒐集到的

大量數據和經驗進一步升級服務體驗。

就像Airbnb租房也許是犯法的,

但過往的經驗顯示,遊客除了住房外,

也喜歡房東給的當地旅遊景點。

當我們將住房標準化時,

把當地旅遊的導遊共享化,

提升顧客整體遊玩品質。

或是Uber利用大量的司機駕駛回饋的資訊,

得知每個司機的開車習性,

進而發展無人車科技,

都是共享經濟轉型的最好範例。

 

 

了解了共享經濟的營運模式

或許眼尖的你還可以發現新商機!

 

 

現在加入好友【獲得股市 最新消息】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粉絲團

 

本文由 口袋財經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POCKET MONEY 口袋財經

POCKET MONEY 口袋財經

最簡單的方式,最清楚的財經知識。 真正需要的知識,總是夾雜在過多的雜訊之中。 Pocket Money 口袋財經將資訊精煉, 希望能幫助大家吸收有幫助的財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