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10 年股票報酬下降 50%!投資人將面對「低通膨、低成長、低利率」環境,大量外資恐離開台灣?

Money錢

Money錢

  • 2017-10-24 16:17
  • 更新:2018-07-26 14:33

未來 10 年股票報酬下降 50%!投資人將面對「低通膨、低成長、低利率」環境,大量外資恐離開台灣?

(圖/shutterstock)

.                                                                                                                                                                                                                            

 

台北時間 9 月 21 日淩晨兩點,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最新貨幣政策,

利率沒變,維持在聯邦資金利率 1% 至 1.25% 的目標區間;

並說中期而言,颶風帶來的損害,

不太可能大幅改變經濟成長的走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廣告)

 

 

Fed 預測 2018 年再升息 3 次

Fed 用以預測利率的點陣圖則顯示 12 月將升息 1 次,

2018 年再升息 3 次, 並將 2019 年的利率

預估由 2.9% 調降至 2.7%,並說較長期而言,

利率將上升至 2.8%,前次預估為 3%。

同時,也決定今年 10 月啟動縮表計畫。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

聯準會採行量化寬鬆(QE)政策,

過大量購買債券等方式,挹注資金到市場,

持有的國債和抵押貸款等相關證券,

從原本的 9,000 億美元,擴張到 4.5 兆美元,

長達將近 10 年的時間,

以挽救低迷多年的蕭條與衰退。

 

目前美國經濟

已在明確的復甦軌道上

因此聯準會決定縮表

聯準會當年所推出的量化寬鬆,

標誌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如今隨著啟動縮表,

正式開啟了「量化緊縮時代」,也是一大里程碑。

 

如果根據聯準會 6 月公布的縮表規畫,

做法上, 初期每月縮減 100 億美元,

其中公債 60 億美元,

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40 億美元,

每 3 個月上調 100 億美元,直至上限 500 億美元;

對應公債與 MBS 每月縮減上限分別為 300 億及 200 億美元。

 

未來 12 個月縮表金額 3,000 億美元,

等同升息半碼(根據聯準會堪薩斯分行的評估報告,

縮表 6,750 億美元,相當於升息 1 碼)。

 

 

縮表進程緩步溫和

仍強調勢在必行

縮表方案將延續到 2023 年,

聯準會並沒有提到縮表後的規模,

只表示將能反映銀行體系對準備金餘額的需求,

以及確保未來能夠有效地執行貨幣政策。

根據聯準會紐約分行的預估,

最終縮減金額介於 1 兆至 2 兆美元,

代表對金融市場的收縮效果,可能「相當溫和」。

 

縱使是緩步漸進的基調,縮表還是勢在必行,

因為擔心下一波大蕭條來臨時,

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如果還是在肥腫的狀態,

屆時根本沒有任何刺激經濟的政策工具可以運用。

 

縮表可能產生的影響 : 

首先是貨幣供給量減少,

整體金融情勢趨於緊縮;

而由於歐、日央行仍維持寬鬆政策,

殖利率相對較低,將導致資金流入美國,

使美元對日圓、歐元等貨幣升值。

 

至於經濟上的衝擊,則是利率上升,

引導房貸、企貸及消費性貸款利率上升;

美元升值,影響美國企業出口競爭力及海外獲利。

 

 

通膨率低迷

美經濟最大隱憂

除了宣布啟動縮表,我們還留意到,

在 Fed 貨幣決策會議後的記者會上,

葉倫主席的談話當中,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

那就是「持續低迷的通膨情勢」,

這一點究竟是怎麼回事,連聯準會也捉摸不透。

葉倫說:「我們對於通貨膨脹的機制,

並不完全了解……今年通膨的低迷,

多多少少算是個未解之謎。」

 

通膨是一個謎?

類似的話語,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也表達過,

在他的卸任記者會,有記者提問:

「為什麼貨幣寬鬆政策實施多年,卻看不到通膨?」

柏南克回答說:「這是一個謎。」

導致全球面臨低通膨或通縮壓力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原因應是就業情勢不理想,

造成儲蓄率上升, 消費需求因而減少;

人口成長趨緩,弱化消費力量;

科技持續創新,帶動新的商業模式。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辜朝明

則是在他的著作《總體經濟的聖杯》一書中,

提出「資產負債表型衰退」理論,

其解釋非常單純,卻很有道理。

 

 

貨幣數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他說,貨幣數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主要央行的 QE 政策,

固然大量增加各國的基礎貨幣,

但因企業、家庭貸款需求大減,

各國貨幣乘數大幅降低,

這就使得通膨不易發生。

 

惡性通膨固然是對經濟有極大的殺傷力,

但沒有通膨或是通縮的後患同樣可怕,

其實在經濟實務上,通縮比通膨更難處理。

 

長期低通膨或通縮

會造成經濟成長停滯

消費者會因為預期商品價格將更低廉而延遲消費,

企業缺乏投資誘因,不願增聘人才,

失業率增加,內需不足,

經濟活動放慢,政府財政收支惡化,

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

舉世領導階層對此種現象都是戒慎恐懼的。

 

顯然, 經濟與貨幣事務裡,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

抱持謙虛、審慎的態度,是絕對必要的。

這幾年,隨著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大幅膨脹,

帶來大量流動性的挹注,美國股市因而大漲了兩倍多。

這種因人為低利率而帶動的股市漲勢,

並不是「企業獲利的上升」,

而是因「本益比的擴大」。

 

 

縮表實施將降低報酬率

3「低」環境下有息資產仍是王道可以想見,

未來如果長期利率上升,加上「縮表」的落實,

美股本益比可能縮小。

在這種情境下,投資人應降低對股市報酬率的預期。

 

先鋒(Vanguard)集團管理 4.5 兆美元的知名基金經理人 Nathan Zahm

最近也指出,

投資人應該為未來 10 年的「低迷回報」做好心理準備,

股票回報率將下降到每年 5%~8%,

而債券收益率將下降至 2%~3%。

 

投資人面對現階段全球

「低通膨、低成長、低利率」的 3 低環境,

從安全避險的角度切入,

黃金、美元、日圓、瑞郎資產是首選。

固定收益證券包括多重收益、目標到期債券、

新興市場債券、REITs、公用事業等標的,

都是相對不錯的選擇,

預期有息資產仍將是理財王道。

 

經濟與貨幣裡,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

抱持謙虛、審慎的態度,是絕對必要的。

 

現在加入好友

各式財經知識 從此不再錯過!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粉絲團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內容資訊...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10 月號 ( 121 期 ) 給你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