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全球股市從 2017 年 6 月初起,
陸續進入整理格局
受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影響,
全球股市從 2017 年 6 月初起,
陸續進入整理格局。這些政經動盪
(亦即總體系統性風險)包括:
① 9 月 21 日美國聯準會(Fed)公開宣示,
10 月起將正式啟動縮表計畫。
② 繼 Fed 後,歐洲央行(ECB)
也擬停止歐元 QE 政策。
③ 8 月 8 日後,股市捲入朝鮮半島核武危機。
④ 美國將於 2017 年 10 月再度面對債務上限調高。
因為這 4 大系統性風險因素,
美國與全球股市已陷入「四面埋伏」的風險中。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廣告)
市場風險
指擔心股價或指數下跌
財務理論將金融投資風險區
分為上方與下方風險
「上方風險」是針對空方,
放空與做期貨避險或投機的投資者,
他們害怕股價或指數上揚;
而做多或長期投資者,則擔心股價或指數下跌,
也就是所謂的「下方風險」,
市場所稱風險多是指下方風險。
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說明來探討,
面對這 4 個可能風險,
金融投資的應變理念與程序、邏輯。
經過這些邏輯與股價互動,
我們對股市短期無法迴避的風險、更會了然於心。
不同投資者對事件看法
其實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邏輯不會很難,
每種投資類型的投資者,
對本身所認知風險不同;
在系統性方面,短線投資者對消息,
中線投資者對事件,
長期投資者對經濟景氣與國家財政,
分別會特別注重。
而在非系統性(即個別公司獨有的風險),
則短線會注意公司訊息,
中線會留意財務與營收、盈餘及事件;
長線則重視公司治理與現金股利。
個股股價就由上述各種投資者偏好交織而成。
運用科學方法闡述
評估金融投資風險
也因為有這 6 項基本因素,
股價會繞著這些變數交集、不斷對應與變動。
但因市場從業人員、媒體報導與公開訊息等
多聚焦「事件」,因此「事件分析」
被視為最重要的股市分析。
須注意的是,雖然市場研究分析報告
將持股期間區分為短、中、長 3 種期間,
但現實是「時間」無法切割。
所有「長期」多由「短期」集合而成,
沒有短線哪來長線?
因此對多空方向明顯有影響力的「事件分析」,
成為財務金融最基本的研究。
事件或影響程度都要先找到一個「統計量」
理論上所有事件或影響程度都要先找到一個「統計量」,
就是統計學的「估計參數」(Estimator)。
針對事件發生前後日,
配以每天變動的股價指數,
進行量化研究。
如果說 Fed 縮表計畫預期效果顯著,
但到底有多顯著,
就必須運用量化工具或者是「計量驗證」去表達;
也就是計量經濟學或統計學中的「假設檢定法」。
根據相關方法,我們會先假定在 1%、3% 或 5% 概率下,
以每分鐘或每一天、每一週的股價所形成的時間序列資料,
透過選擇的估計參數以資料求得參數實際值,
由此去針對事件進行「是或否」驗證。
理價格買進,同樣能創造很棒的獲利。
程式演算訊息對股價的影響
例如在上述 4 大風險中,
我們會先假設「原始假說」是美國債務上限問題會影響股與債市;
而「對立假說」則必然假設「原始假說」是不成立的。
再來則以程式語言如 R,
寫出一個對此驗證的方程式,
接著將所蒐集到的相關股價或指數資料,
透過電腦去「跑程式」。
跑出來的結果再配合統計法則去判斷我們是要接受「原始假說」
還是接受「對立假說」。
如果在 1% 概率下,結果是否定原始假說,
那就表示債務上限約束,對美股與全球股市根本不是風險。
如果是在 3% 概率下,
則表示存在某種程度風險。
若是在 10% 概率下,
則表示風險是存在、且不能輕忽的。
用科學邏輯檢視市場
捕捉將面對的風險
如果平常就具備上述這些概念,
那麼我們在各大媒體、財經雜誌、
網站或是投信、銀行研究報告中,
所見到對 Fed 或美國債務等議題的公開評論,
就有一個量化概念,可判斷它的可信度,
就如同以溫度對天氣描述與預測一般。
即使沒學過計量經濟與統計學,只要具備上述概念,
就可運用邏輯觀察股價最近的變動痕跡,
去捕捉將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
例如上述 4 種風險中的 Fed 縮表風險,
在 6 月初時 Nasdaq 股價指數就已反應了,
當天 Nasdaq 指數突然大跌 113.84 點,
收盤指數為 6,207.92 點。
9 月中旬宣告歐元 QE 退場
9 月中旬 Nasdaq 指數約為 6,435.33 點,
存在約 1 季時間的多空僵持狀態。
而第 2 種風險,看德國法蘭克福股價指數便可捕捉到,
該指數在 6 月 20 日為 12,951.54 點,
9 月中旬下跌到 12,066.84 點。
ECB 將討論或宣告歐元 QE 退場的預期利空,
的確也是有跡可循。
第 3 種風險可由美國最重要股價指數 S&P 500 的變化見到,
該指數在 8 月 8 日突然由平穩、緩步上揚的趨勢中,
拉出一根波段高檔的十字 K 線,
這無異宣告美股開始受北韓試射飛彈及後續發展影響。
第 4 種風險則是在 9 月 5 日時,
美國國會的在野民主黨提出債務上限議題,
雖然預期在該議題上, 部份民主黨參眾議員也會同意,
但預期利空心理發酵,
使當天道瓊指數大跌 234.25 點,
收盤指數為 21,753.31 點。
不過對當天這種跌勢,
市場大多解讀為北韓在 9 月 3 日試爆氫彈所致。
但無論如何,美國的確必須在 10 月初起
面對債務超過 GDP 總額 1 倍的風險。
以正面思維處理
投資市場面臨的危機
上述 4 種風險中,Fed 宣布 10 月啟動縮表計畫,
並非是突發性利空,
反而是如果 Fed 宣布說暫時不做、
計畫喊卡,這才是利空;
因為這表示經濟景氣並沒有想像那麼好,
或是出了什麼大事。
而 ECB 的停止歐元 QE 寬鬆政策,
目前德股已經反應了,如果 ECB 正式宣告,
反而是利空出盡。
但若 ECB 再提歐元升息與縮表,
則股市的反應將會是以非利空完全出盡看待。
美國與北韓是否會開戰?
因為雖然這是仿照 Fed 的順序,
但動作太急會讓歐元兌換美元匯率持續升值,
不利於德國出口順差貿易。
至於美國與北韓是否會發生更激烈的衝突?
目前該事件對於市場影響是負面的,
此項風險現在與未來的演變,
就藏在每一次該事件相關國家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所提的建議,
與最後的決議文中。
例如在第一次決議文中就隱藏玄機,
15 個理事國全部無異議通過對北韓的經濟制裁,
伏筆則是附帶決議,
如果發現北韓將對美國使用核武,
則美國可即刻進行預防性軍事攻擊;
這就是相當大的變數,
只有美國間諜衛星能在第一時間獲知。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則取決於美國國會
而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則取決於美國國會,
應該說國會對川普支持與否。
多數人篤定認為,
共和黨是國會多數黨應該沒問題,
但往往就是因為這樣而鬆懈。
處理風險的正確步驟與程序是,
徹底了解風險發生的可能過程。
必須注意的是, 人類思考通常是靜態,
沒法像「馬可夫隨機過程」(MarkovProcess)般的動態式思考。
前者是一種篤定心理,但後者是一種機率分配概念,
且因果之間還存在新變數,
不必然是如此或非如此。
最後得再闡述的是因應與處理方法。
那就是估計當這 4 大風險發生時,
自己的投資組合部位可能出現的「最大風險值」(Value at risk),
以此做為金融投資部位的遵從標準。
但也要有正面思維,應變風險策略不必然就只有減少持股;
若未來手上現金會持續增加,
則反而應在風險發生或確定已消彌後反向買進!
弄懂其中邏輯與股價互動,
迎向風險 逆來也可以順受
現在加入好友
看數 10 位高手的投資秘訣!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粉絲團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內容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