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 Apple Pay、Samsung Pay、
以及 Android Pay 陸續進場後,
臺灣行動支付話題逐日升高,
面對國外三 Pay 的壓力下,
本土行動支付業者應該如何生存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FinTech 政策未交接
不是蔡政府重點業務?
張善政:通過法案時強調過 3 點
有鑑於此,去年五月,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下台前
通過「行動支付」相關條款。
三 Pay 也從今年三月開始陸續登場。
張善政表示,去年通過相關法案時曾強調過,
第一,開放 Apple Pay 和有意願的業者入臺,
但交易清算一定要在境內。
第二,要求信用卡以外的本土支付方式也要上線,
例如:金融卡、悠遊卡。
第三,國外信用卡需盡快釋放技術規格,
讓本土業者可以建立相關技術能量。
金融卡、悠遊卡行動支付
仍不見蹤影
時至今日,Apple Pay 與 Samsung Pay、
Android Pay 開放時間雖相隔不遠,
但金融卡、悠遊卡的行動支付仍不見蹤影。
他說:「未同步開放信用卡與非信用卡
(金融卡、電子票證:
含悠遊卡、一卡通、icash、Happy cash),
才是對本土業者重傷的主因」。
同時他也透露,
在政院交接時,只報告蔡政府點名的內容,
FinTech 相關任何政策並未交接,
以至於行動支付跟他當時的構想與落實有差。
沒有法規問題
只有技術問題
臺灣只負責審核與把關
對此金管會銀行局也說明,
其中並沒有法規問題,只有技術問題。
三 Pay 能一氣呵成開放,
因為信用卡(Mastercard、Visa)
採用的本來就是國際規格及代碼化的技術,
才能全球通用,而臺灣只負責審核與把關;
但金融卡採用的是國內規格,必須引進相關技術,
因此要正式提供服務,
勢必需要一點時間統整規格再送件審核,
這就是信用卡與金融卡無法同步的原因。
再來電子票證的部分,
目前已有業者辦理手機電子票證業務,
但因規格限制,尚無法上架至國際行動支付錢包。
35 歲以下
才是行動支付使用主力
但這些人不見得有信用卡
當然,造就如今狀況
主要還是歸因於「使用」行動支付的年齡層。
在資策會近日發表的統計中顯示,
三十五歲以下才是行動支付使用主力,
但這些人不見得有信用卡,
因此加速非金融卡或電子票證使用行動支付,
才能打開更大市場。
曾銘宗:臺灣行動支付
六十六分勉強及格
最新電子支付比率僅 32%
前金管會主委、現任立委曾銘宗表示,
只給臺灣行動支付打上 66 分的成績,
希望未來可以更順利。
他在 2015 年 9 月就提出
「電子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劃」(行動支付涵蓋於此)
希望在 2020 年我國行電子支付比率
能從 26% 提升至 52%,
時程過了一半,目前金管會最新數字
只來到 32%。
曾銘宗表示,臺灣業者還要加油!
政府應該主動站出來
整合 Pos 機等基礎建設
對於外軍入侵,本土業者是否有機會取勝,
曾銘宗認為不無可能,但基礎建設一定要做好,
而且要從寬從速,以 Pos 機(支付感應機台)來說,
Apple Pay 目前在全臺不過就支援 14 萬台機器,
但從消費者掏出手機或其他智慧載具的那一刻開始,
卡片、手機的規格串流,到店家
甚至是財政部資料入庫都是基礎建設的一環。
因此曾銘宗嚴肅建議,
政府應該主動站出來整合 Pos 機等基礎建設
行動支付加國旅卡
用政策替業者找新路
張善政以過去擬定購買家電給補貼,
使用網購給予更高補貼的政策為例說明,
頒布這項政策後一定會被不用網購的族群抱怨,
但網購確實是需要被更多人接納的消費方式;
同樣的,若規定國旅卡必須使用行動支付,
或規定內閣官員每個月
需要有多少筆行動支付消費,
一定也會出現反對聲浪,
但這樣大家才會有感覺,並且瞭解新科技,
因此執政政府要能分辨,
在政策或是風氣帶領下,
哪些抱怨有承受的價值。
行動支付在國外已行之有年
台灣準備好了嗎?
歡迎按讚: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