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欄作家 公開投資 3 心法!李柏鋒:我用「機械式買股法」,不懂 股票高低點 資產照樣穩穩翻!

Money錢

Money錢

  • 2017-06-26 11:57
  • 更新:2019-08-08 18:30

財經專欄作家 公開投資 3 心法!李柏鋒:我用「機械式買股法」,不懂 股票高低點 資產照樣穩穩翻!

(圖/shutterstock)

 

財經專欄作家李柏鋒:

從 2008 年開始投資海外 ETF,

秉持「投資越簡單越好」的原則,

李柏鋒靠著定時定額、危機入市的方法,

成功讓的資產快速翻倍。

 

11 年前,28 歲的李柏鋒剛結婚,

當時因為買保險才開始涉獵財經領域,

他拿出台大生態學博士生的研究精神,

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保險、股票等金融商品,

並且擔任批踢踢(PTT)保險、全方位理財

及海外投資等 3 個財經版的版主,

搭配實際操作海外市場,

逐步累積紮實的財經知識與投資經驗

 

一起來看看他的理財故事...

 

(贊助商連結)

 

 

用研究精神學投資

發現很多方法經不起驗證

在校時李柏鋒主修海洋生態,

他常常提著保冷箱到各大漁港採集鯊魚樣本,

當時這位鯊魚博士生收入有限,

每個月的研究助學金剛好只夠生活花費,

不過隨著結婚、小孩出生,

因為要幫家人買保險,才開始踏入財經領域。

 

研究國內許多投資相關文章後,

他發現很多內容根本「沒料」,

舉例來說,技術分析看起來像是數學的演算,

是相當科學且嚴謹的方法,

但實際上不少文章分享的法則

卻經不起回測(Backtest)檢驗。

「我把文章所說的方法實際回測後,

發現其實沒人在乎科學!」

 

 

資訊較個股透明

華爾街也難敵 ETF 績效

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

家裡長輩投資雖然以個股為主,

卻是看著大盤走勢在進出,

他心想:何不直接投資大盤?

何況大盤指數資訊透明、相關學術期刊論文最多,

數據也方便回測檢驗,

於是,他正式踏上了投資海外 ETF 之路。

 

李柏鋒回憶,2008 年的股市慘況,

花旗、美國銀行等世界級金融機構的股價

慘跌到 1 美元以下,國內也是哀鴻遍野,

元大台灣 50(0050)

在金融海嘯期間還出現跌停。

到了 2009 年 1 月,巴菲特出面喊買美股,

但是市場不但未見好轉,表現反而更糟,

直到 2 個月後,美股才開始從谷底反彈。

 

危機入市資產大翻倍
靠 ETF 每年獲利約 2 成

李柏鋒在 2009 年 2、3 月陸續進場,

後來短短不到半年,

全球市場出現報復性反彈,

他手上的部位漲幅動輒 2、3 倍,

漲勢超乎他的預期。

「那時如果有足夠的現金,應該要買更多。」

李柏鋒在 2009 年下半年出現一波多頭回檔之際,

賣掉手中大漲的銀行股,

直接轉進巴菲特所屬的波克夏控股公司。

 

8 成資金

分別買進 4 大 ETF

除了在美股個股有所斬獲之外,

李柏鋒當時危機入市的標的,

其實主要還是瞄準 ETF,

他將手上 8 成以上資金,

買進 VTI、VGK、VPL、VWO 等

分別代表美國、歐洲、亞太、新興市場

等 4 大區塊的 ETF,

之後都有翻倍的獲利表現,

且李柏鋒抱著長期持有、累積資產的想法,

至今完全沒出場。

 

 

定期定值累積資產

機械式操作不用管高低點

一般投資人該如何參與國內外 ETF 的投資?

李柏鋒說, 定期投入的方式最簡單,

長期來說也最有效。

如果想要賺得比大盤報酬高,

他特別推薦「定期定值」的投資方式。

 

他解釋,一般定期定額

是採取每月固定金額投入,

例如每月投資 3,000 元,

由投入的金額換算購買的股數,

這種方式在高股價的時候,可買股數較少,

低股價的時候購入股數較多。

但「定期定值」的方法

則是穩定投入資金的「價值」

亦即用當時投資標的的「市價」

去計算得出每月該投入的金額。

 

舉例來說...

舉例來說, 第 1 期投入 3,000 元,

第 2 期原本應該再投入 3,000 元,

但假設此時手上持有標的的「總價值」

(持有股數× 市價)已經漲到 4,000 元,

那麼第 2 期就只需要再投入 2,000 元

(第 2 期應累積資產 6,000元-

手上持股總價值 4,000 元);

第 3 期時假設股價下跌,

手中持有的「總價值」降低, 變成 5,000 元,

那麼當期應投入的金額為 4,000 元

(9,000 元-5,000 元)⋯⋯

依此方式不斷地機械操作下去。

 

 

跌時多買、漲時少買

降低平均成本

透過這種「跌時多買、漲時少買」的方式,

一樣是定期投資,卻可以讓平均成本降得更低,

尤其是當股價漲太高,

甚至必須部分獲利了結

(才能達到「資金理論價值」的預定目標),

長期下來的總投資報酬率

絕對會超過一般的定期定額。

但他也提醒,雖然「定期定值」

比「定期定額」更容易降低平均成本,

但遇到股災時,

資產要每個月增加固定金額的難度就相當高。

 

逢低加碼勝率高
買看得懂的商品才安心

不過,碰到股市大跌,雖然資產會縮水,

卻也是加碼投資 ETF 的好時機,

因為 ETF 追蹤的是指數,

只要市場好轉,價格就會回升,

不像個股會有公司倒閉的風險。

李柏鋒特別提醒,

在選擇 ETF 標的時,

投資人會發現有 9 成以上

ETF 投資的指數與標的「聽都沒聽過」

「投資ETF 越簡單越好」李柏鋒建議,

挑自己聽過或看得懂的標的,

晚上才能睡得安穩!

 

翻轉定期定額

有空來試試「定期定值」吧!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歡迎詳閱

《Money 錢》2019 年 2 月號第 137 期

 

投資如何穩穩賺,好文推薦你>>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