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記得 2014 年 3 月我還在大學任職時,
我的長官洪學務長很緊張地跑來說:
「剛剛我去銀行,行員跟我說
台股指數會跌破 6,000 點耶!」
(當時指數在 8,700 點)
他知道我長期投資股票,
於是勸我趕快把股票賣了。
如今時隔 3 年,
台股指數不但沒有跌破 6,000 點,
反而在萬點關卡前徘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投資的道路上,
會有人不斷地善意提醒你, 並且給你意見,
但是,也許銀行行員只是跟我的長官打屁閒聊,
只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回頭再來個一傳十,十傳百,
若對投資沒有深入了解,
那麼聽到這些小道消息與建議,
勢必會影響自己的決策。
在這 10 年的投資生涯,
我接觸到的投資人
往往有一些投資上的迷思,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以為股票進出時點
是以月營收增減來決定
月營收的增減一般與獲利會呈現相關連動,
但是,如果投資人以為這種連動是絕對會發生的,
那就很容易落入市場的圈套。
常見的新聞手法是報導某公司營收大增,
讓投資人以為獲利勢必有爆發表現,
以我手裡的一檔個股大豐電(6184)最為經典,
2015 年 1 月,
財經媒體發布公司營收大增 98.8% 的消息,
投資人以為撿到一顆鑽石,
事實上,是因為大豐電在 2014 年 12 月 1 日
買下轉投資的台灣數位寬頻所有股權,
所以將台灣數位寬頻營收併入合併營收。
很多投資人認為,股本增加近 1 倍,
營收增加 1 倍也是正常的,
於是隨著跨區經營的利多消息,
大豐電股價攀到 61.2 元的高點。
事實上,大豐電在 2015 年的獲利
因為跨區經營的殺價競爭,逐季衰退,
但是投資人當時只看到營收增加
就勇敢進場追價。
所以,看到市場出現
有關企業營收增加的消息,
投資人應該先去確認營收增加的原因,
是否股本增加、
或者取得轉投資公司控制力
而納入合併報表等等。
以為有一定市占
企業就能隨意漲價
很多人以為如果製造商
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市占率,
企業就可以任意地漲價,想賺多少賺多少。
會有這種想法,
那就是不了解貿易商
在市場的角色與運作機制。
貿易商掌握全球的商品資訊,
當國內商品價格高漲時,
貿易商就會去衡量
全球產地有沒有相同或替代性商品,
只要加上運費跟關稅等相關費用後仍有利可圖,
貿易商自然會跳出來賺取這個利潤。
好比去年(2016年11月)
高麗菜價在零售市場
大漲到一顆 200 元∼300 元,
於是貿易商就從東南亞地區
進口高麗菜來台販售。
以為成交量太小不好
要選成交量大的股票
如果是短線投資,成交量也許是必要的條件,
可是當投資人決定長期持有股票,
關鍵條件應該是在「好的價格」
買進一家「好公司」的股票,
那麼又何必在乎它的成交量。
曾有朋友說,
大豐電的成交量每天只有 50∼100 張,
這會影響他的投資意願。
我告訴他,
成交量來自於買賣雙方
對價格的認知是否有交集,
投資股票該考慮的是
當你要買的時候買得到,
想賣的時候賣得出去。
說完沒幾天,4 月 13 日
就爆出 1,214 張以漲停板作收的成交量,
這告訴我們,
成交量來自買賣方的供給與需求,
成交量的高低
不能判斷這檔股票是不是好股票。
以為公司獲利衰退
就要立即認賠出場
做過生意的人應該都有深刻體會,
只要哪個行業有超額利潤,
市場就會有很多人抱著錢跳進來想一起賺,
近 20 年來有幾個經典的一窩蜂行業:
保齡球館、加油站與葡式蛋塔。
不過, 在過度競爭的狀況下,
財務體質不佳的公司
就會因虧損陸續退出市場,
而生存下來的廠商就會重新擁有訂價能力
(目前保齡球館價格約每局 40∼100 元)。
理性分析
投資的路才能永保安康
當一家公司出現獲利衰退,
投資人應該評估該產業是否已經被取代,
將永久衰退?
如果只是短暫現象,
那麼投資人應該考慮的是在低檔時加碼,
等待該產業未來回到景氣循環高點,
收割報酬。
一般人投資的資金來自辛苦賺來的錢,
建議努力工作、培養理性的分析能力,
再用賺來的錢妥善投資,
走在投資的路上才能永保安康。
投資 4 迷思
你今天破解了嗎?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更多勵志人心的故事 ...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6 月號第 117 期 給你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