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聽到了嗎?中國正擴大金融業,台灣卻堅持 保護主義!再不「走出去」恐導致...

得到

得到

  • 2017-06-21 14:44
  • 更新:2018-07-28 23:18

蔡總統聽到了嗎?中國正擴大金融業,台灣卻堅持 保護主義!再不「走出去」恐導致...

(圖/shutterstock)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金融業發展相關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周小川新演講:開放的連鎖效應」 

這文章介紹了產業是否開放對未來會產生的影響,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產業越早開放,進步越快?

央行行長周小川 6 月 20 日在陸家嘴論壇上做了

《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從製造業擴展到服務業》的主題演講。

他說,對中國製造業開放的一條觀察是,

較早參與開放和競爭的大多數行業最終都發展壯大得快、競爭力強。

而且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進步就越快

為什麼這麼說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參與國際競爭不一定被打敗

有時反而能加速發展

1979 年中國頒佈了第一部中外合資企業法,

通過引進外資,

中國製造業原有的行業切分和壟斷開始消散;

通過鼓勵出口,也就是「走出去」,

中國成了世界工廠。

80 年代,很少有人相信製造業出口能有什麼前途。

然而對外開放後,從加工貿易到工業製成品都參與國際競爭,

隨後「走出去」辦企業,

製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弄垮,反而快速發展,

中國成長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世界工廠,

不少領域正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開放過程能引發連鎖反應

例如衝擊了傳統的集中計畫型政策體系,

引發了國內價格體制改革、增值稅改革、

出口退稅、匯率市場化、開啟 WTO 談判等一系列變化。

再比如,由於平等競爭和開放的相互關聯,

對外開放還導致放開了

國內民營資本對一些行業的進入標準,

對民資、國資、外資准入條件一致。

接著,服務業開放也體現出了和製造業類似的規律,

「也是通過對外開放,引入競爭,

推動經營效率和服務品質提升,

並帶動國內相關政策改革。」

 

 

過度保護金融業

反而使競爭力更弱

金融業是否屬於競爭性服務業,因而需要開放?

周小川的回答是:

「從製造業、服務業開放的經驗可推導出,

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於競爭與開放規律。」

周小川說:「個別人從自身利益出發,

主張對金融業進行保護,

等成長壯大了再開放,再參與國際競爭。

各國經驗(包括我國自身經驗)都表明,

保護易導致懶惰、財務軟約束、尋租等問題,

反而使競爭力更弱,損害行業發展,

市場和機構不健康、不穩定。

其中一個例子是亞洲金融危機前後所發生的那些現象。」

 

政府對金融業過度保護

也可能錯失發展的關鍵時機!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2017百度聯盟峰會李彥宏演講《AI時代的思維方式》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鄭磊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得到

得到

得到是羅輯思維團隊推出的主打知識服務的App 通過訂閱專欄、付費音頻、電子書等方式 為網友每天提供有價值感的知識內容。

得到是羅輯思維團隊推出的主打知識服務的App 通過訂閱專欄、付費音頻、電子書等方式 為網友每天提供有價值感的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