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獎金自己賺!小資女艾蜜莉:想參加除權息,先搞懂3件事情!

Money錢

Money錢

  • 2017-06-07 11:26
  • 更新:2022-05-20 17:26

小資

 

【我們想讓你知道】

每年 6∼9 月,是台股投資人領「年中獎金」的時候,很多企業會選擇在此時「除權息」。除權息期間,要注意哪些事項?今年要不要參加除權息?是投資人每年到了除權息旺季,都要再思考一回的事,我在此分享自己參與除權息的心得

 

文 / Money錢

 

領配股配息,最晚除權息日前一天買

「除權息」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有賺錢,把部分盈餘,用股票(除權)或現金(除息)的形式,分配給持有股票的股東們,也俗稱「配股」和「配息」。

要怎麼參加除權息?

那我們要怎麼參加除權息呢?難道要打電話跟公司報名嗎?當然不用那麼麻煩,我們只要在「除權日」或「除息日」的前一天收盤前還持有那張股票,就「自動」視為「要參加」除權息,即便在「除權日」或「除息日」當天之後賣出股票,一樣享有參加除權息的權利。

以中華電(2412)為例...

我們來看實際的例子,由於企業還沒完全公布今年的除權息日,因此我們用 2016 年的中華電(2412)來舉例。2016 年中華電除息日為 7 月 21 日,因此想領股息的人,最晚要在 7 月 20 日收盤前買進,但 7 月 21 日當天開盤後,就可以任意賣掉股票,且同樣享有參加除息的權利。配發的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企業會自動匯入投資人買賣股票的帳戶,而實際入帳日期,會在除權除息日後的一個月內。

 

參加除權息,先搞懂 3 件事

除權息可以讓投資人領到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但要特別注意以下 3 件事。

1. 融券強制回補

如果有放空股票,一定要特別注意「融券最後回補日」,在那天之前要找適當的時機回補股票。如果忘記這件事,券商會自動在「融券最後回補日」隔天開盤時,「不計代價」買進股票回補,最慘的情況是個股大漲,投資人就被「軋空」啦!而且大部分的股票除權日或除息日在同一天,也有少數企業是訂在不同日期,這樣就要融券回補 2 次,有融券的人要特別留意。

2. 除權除息參考價

公司配發股利,為了維持公司股票總市值不變,所以原本的股價要扣除股利,除權息參考價的算法可參考附表的公式。

今年中華電尚未除權息,我們以 2016 年除息日(2016 年 7 月 21 日)為例,2016 年 7 月 20 日收盤價是 123 元,當年度配發現金股息 5.49 元,除息參考價是 117.51 元(123-5.49)。不過, 實際上 2016 年 7 月 21 日那天的開盤價是 119 元, 而非 117.51 元。會產生差價跟個股消息面、盤前買賣力道⋯⋯等因素有關,因此除權除息參考價僅供參考。懶得自己算參考價,可以上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自動試算小網頁

3. 參加除權息要繳的費用

買賣股票除了要繳給政府的證交稅、給券商的手續費之外,股利也要合併在個人的綜合所得中申報,單筆超過 20,000 元以上,還要再扣繳 1.91% 的健保補充費。因為「兩稅合一」及「不重複課稅」的精神,既然企業已經為盈餘繳過一次稅了,分配盈餘給股東當股利時,股東就不用為了同一筆盈餘重複納稅,除非是個人的綜所稅率,高於股票的「可扣抵稅率」才要補差額,若股東的綜所稅率低於個股的「可扣抵稅率」,就可以退稅了。

(編按:此為 2015 之內容,建議多參考下方文章連結)

 

政府實施「可扣抵稅率」減半

薪資所得和股票股利所得會分開計算並課稅

只是隨著政府的財政狀況吃緊,2015 年開始實施「可扣抵稅率」減半,原本要為股利繳稅的投資人要繳更多稅,而原本可以退稅的人,退稅金額則變少了。今年政府又要開啟另一次的股利稅改,雖然尚未定案,但以財政部研擬的方向來看,可能會採取「股利分離課稅方案」,可扣抵稅率將成為歷史。也就是說,以後薪資所得和股票股利所得會分開計算並課稅,因此未來每年 5 月報稅季之後,小股東會收到一點退稅的小確幸,可能就沒有了。

(編按:此為 2015 之內容,建議多參考下方文章連結)

 

那還值得參加除權息嗎? 

如果是這樣, 那以後還值得參加除權息嗎?相信這是很多存股投資人共同的疑問。我覺得每個人對這一題會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最好等稅改方案出來後,實際計算參加除權息的利弊得失再來決定。若是要多繳稅,但算起來領取股利的好處還是比較多,就繼續參與除權息;若弊大於利,再來考慮是否棄權息。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Na ;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