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介紹邊際土地理論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新書丨誰製造了稀缺?」
這文章使我了解一個商品的訂價和地段間的關係,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有時候東西寧可買貴,
但你有想過它貴在哪裡嗎?
我們都知道,在市中心的咖啡館買咖啡,
或者在旅遊景點吃飯,往往比較貴。
這也不難解釋,因為是特殊地段,成本高比較高嘛!
但是這些特殊地段的短缺是誰造成的呢?
最近有本經典書再版,叫《臥底經濟學》,
作者是蒂姆·哈福德,
曾經擔任過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等職位。
他在這本書中解答了「誰製造了短缺」這個問題。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造成短缺的原因有 2 種
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是人為的
人為的短缺,是商家故意製造出來的
比如商家會故意製造出短缺,讓消費者買單。
像飛機的頭等艙比普通座位貴好幾倍,
就是因為航空公司想讓有錢人買高價票,
就盡可能地讓最佳服務看上去很短缺。
天然的短缺,讓稀少的一方獲利
假設你上班路上順手買了一杯星巴克,
這杯咖啡的錢被誰賺走了呢?
是星巴克的老闆嗎?其實他只是賺了一點點。
星巴克賣得貴,不光是因為品質、服務好,
更是因為店鋪的位置。
好地段的商鋪是稀少資源,出租店鋪的商家,
一般會和咖啡屋簽訂排他協議,
也就是說附近這一排商店不允許有第 2 家咖啡屋。
這時候「店鋪資源」是短缺的,
但是「想經營咖啡屋的商家」卻很多,
因此這個店鋪的租金一定會高漲,
甚至抵消咖啡屋的大部分利潤。
也就是說,我們買的每一杯星巴克,
大部分錢其實是給到了店鋪房東的手裡。
邊際土地理論:
掌握資源的人不一定賺錢
這要講到一個經濟學理論,李嘉圖的邊際土地理論。
假設有一個偏遠小鎮,移民很少,但是有很多肥沃的土地。
有一天,一個農夫來到這個小鎮,
想租 100 畝肥沃土地來種糧食。
雖然地主們都知道 100 畝的糧食能賣多少錢,
但不知道該向農夫收多少租金,因為肥沃的土地有很多,
每個地主都想租給這個農夫。
結果就是農夫用很少的錢就能租到肥沃土地。
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了短缺的力量,
掌握資源的人不一定能賺到錢,定價能力來自於短缺性,
農夫是短缺的,而肥沃土地有很多,所以地主沒有定價能力。
資源逐漸減少,情況也可能反轉
如果這個小鎮的移民越來越多,
肥沃的土地越來越少,直到沒有剩餘的肥沃土地。
這時候情況就會發生反轉,肥沃的土地成為了稀缺資源,
地主自然有了定價的權利,所以就可以提高地租了。
提高到什麼程度呢?
這要取決於邊際土地的產值。
假設肥沃土地每畝的產量是 400 斤糧食,
而相對貧瘠的土地糧食產量是 300 斤,它們之間差 100 斤,
假如一斤糧食 1 塊錢,那肥沃土地的地租就應該是 100 塊。
這裡的貧瘠土地,在經濟學的模型中就是「邊際土地」,
也就是那些可種可不種的土地。
肥沃土地的租金,就是和邊際土地收益的差值。
邊際土地也不是固定的
最開始,只有幾個農夫來到小鎮,肥沃土地也是邊際土地,
因為所有農夫都可以種。
當農夫越來越多,肥沃土地變得短缺的時候,
相對貧瘠的土地就變成了邊際土地,
這時候肥沃土地就會開始收租金。
如果後來連相對貧瘠的土地都不夠了,
更貧瘠的土地就會變成邊際土地。
相對貧瘠的土地也要收租金,而肥沃土地的租金會上漲。
是什麼決定了地段的價格?
好地段的咖啡屋相當於肥沃的土地,
消費者願意給好地段的咖啡屋出高價,
所以好地段的租金就會高。
高多少呢?大約就是和邊際店鋪產值的差額。
所以說,星巴克之所以貴,除了品質、服務等因素之外,
更主要是因為位置稀少;位置之所以稀少,
是因為消費者願意出高價購買「這個地段」的咖啡。
許多東西之所以貴
也是因為消費者願意買單喔~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臥底經濟學》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王海撰稿、成亞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