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衛福部:2014 年失能率攀升
85 歲以上失能率高達 56.23 %
衛生福利部曾在 2014 年做過一個調查
在台灣,失能率佔總人口的 3.24 %
是老年人口的 16.50 %
2014 年全人口失能人數 74 萬人
85 歲以上失能率高達 56.23 %
想要過理想的退休生活
已經不是準備生活費就夠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53% 的人,
沒信心能過理想的退休生活
遠見雜誌與施羅德投信
曾經在 2014 年
調查全國 30 - 55 歲上班族
對於退休的行為及勞退新制
結果顯示,有高達 53% 的人
沒有信心達到理想退休生活
退休對多數人來講可能都是很久以後的事
因此很多人根本就不會為退休做任何準備
竟有 36.4% 的人回答退休後
每月需求是 1 萬~ 2 萬元
想過理想的退休生活
你必須現在就破除 4 個迷思
迷思1:退休後我並不需要用到太多錢
沒有考量到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
短期你可能沒有感覺
但是長期來看卻不可忽略
以前在餐館一顆水餃是 2.5 元
但是現在在台北等都會區
早就變成一顆 5 元、 6 元或是更貴了
因此退休準備不考量通貨膨脹因素
會造成低估退休需要的準備
沒有考量到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也是左右退休準備的一大因素
經過了 15 年、 20 年
你的身體老化是正常現象
而老年安養的各項費用
可能是你現在所無法想像得到
除了退休生活費以外
老年安養、看護等各項費用
甚至可能高過於你退休後所需要的生活費
迷思2:退休後我只要顧自己就好
也許你認為退休後
只要顧好自己或是夫妻的生活就好了
事實是:當你退休時
你的父母親也正好是年老的時候
他們可能會罹患疾病,需要看護、醫療等等
而這都是在你退休生活費之外的開銷
你必須要為這一部份預先做準備
迷思3:退休後,我的投資資產
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好
有一種說法是:
你的年齡就是你應該持有債券的比例
例如你是 65 歲
那你的投資資產應該有 65% 是在債券上面
不過在現在低利率的環境下
你如果持有長年期的債券
未來升息後就不再有什麼吸引力了
因此你的投資組合內
還是必須保有 部份風險等級比較高的產品
以便它可以為你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迷思4:退休後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2014 年全台失能人數達74萬人
2016 更是攀升到 128 人
老年人有可能是因為失能、失智
或是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看護
而看護的費用並不便宜
本國看護工每月 3~4 萬元
而如果是 24 小時看護
每個月費用更是高達 6~9 萬元
長期看護需要的器材
如輪椅、電動床、氣墊、衛浴設備等等
也都是不小的開銷
想有尊嚴的退休,需多方考量
考慮退休規劃時
要做準備的不只是退休生活費的支出而已
也許退休後交通、生活費等會降低
但是其他額外的支出:
如長期看護、醫療費用等的支出是會增加的
做退休規劃時應該要考量更廣泛的層面
讓自己可以過一個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想要過理想的退休生活,不能坐以待斃
這時候要多想一點,才能安享晚年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對退休金冷感的代價會讓你少領 453萬!
邱正弘老師,教你趁早投資,擺脫2、3萬的月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