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別把任何人的陪伴當作理所當然,
家人、愛人、朋友都不例外,
沒有誰會永遠陪在你身邊!
要好好珍惜每次的相處時光,
別依照自己腦中的理想標準給對方打分數、生氣
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體認到對方是無可取代的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岸見一郎
尊敬,
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尊敬」的英文是 respect,
意指「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源自拉丁文的「respicio」,
意指「看」或是「檢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忘記要「檢視」,
例如「這個人對我而言是無可取代的。」
「我和你現在雖然一起生活,
但總有一天分離的日子會來到。」
「所以在此之前,我們要好好把握,
融洽地度過每一天。」等等,都是檢視。
分離不一定是死別,
子女長大獨立也是分離的一種,
原本感情融洽的情侶,
也有可能某天激烈爭吵後分手。
子女和伴侶無論有什麼狀況、是否生病、
是否和我的理想不同,都是我所重視的人。
我們不應該依照腦中的理想給對方打分數,
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體認到對方是無可取代的人。
尊敬雙親也是一樣。
看著雙親真實的模樣,
看著雙親獨一無二、無人可以取代的模樣;
不刻意加以美化,
不帶著理想的有色眼鏡給雙親扣分。
總要有人突然生病、遭逢變故
才發現一起生活 並非理所當然
平順安穩的日子,
總是讓人容易忘記家人、伴侶、子女和雙親,
不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
總要到有人突然罹病或是遭逢變故,
才會發現和對方共度人生,並非理所當然的事。
之前提過,家母一向健康,
某天突然感覺身體不適,
醫生診斷是中風,便直接住院了。
住院後恢復情況良好,也開始復健,
然而一個月之後再度發作,病情急轉直下,
因此轉進有腦神經外科的醫院。
住院一個月之後,有一天母親走到室外,
瞇著眼睛凝望著天空,那時她一定很不安。
母親曾問我,她之後會變得怎樣,
我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第一個月,母親意識還很清楚
不久後 卻併發肺炎失去意識...
母親轉院後的第一個月,意識還很清楚,
但我們之間發生了很情緒化的爭執。
當時母親毫不考慮我方不方便,
要我馬上買東西來;
而我則為了母親居然如此任性,而氣憤不已。
結果不久之後,
母親併發肺炎失去了意識,
我們終於連對話都做不到了,
我開始覺得就連吵架都彌足珍貴。
為什麼母親有意識時,
我不多跟她說說話呢?
我應該更珍惜陪在她身邊的時間,
而不是和她吵架啊!
母親病倒之前,
我根本沒想過我們會有這麼一天,
我在母親的病榻前,不斷思索著,
自己是不是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為了將來不要後悔
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尊敬
為了將來不要後悔,
在日常生活中,
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
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
父親有一天說:
「不管怎麼想,我剩下的日子都不多了。」
說出這句話的父親,
比起想到人生苦短而焦躁的我,顯得更坦然。
父親剩下的日子不多,
代表我們父子能共度的日子也不多了。
明明這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卻讓我突然想像起父親離開後的日子。
想起母親,
讓我清楚意識到
父親終有一天也會離開我,
便更努力避免和父親爭吵了。
本文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Luke )
(圖/shutter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