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蠻不錯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新認知丨吳軍:選擇越少越幸福」
這文章使我更了解不選擇帶來的效益,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少就是多」的概念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當起網拍業者,
學習自己進貨出貨,
有習慣逛網拍的人一定都知道,
賣家收到的滿意度有多重要,
幾乎就決定了新訪客是否下單的重要因素!
一位 23 歲的年輕賣家就發現,
並不是商品多樣就能提高交易次數和滿意度,
選擇越多有時反而讓顧客滿意度下降!
其實在商業上也有人提出這個觀念,
就連賈伯斯也曾提出「少,就是多」的設計理念,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選擇少,讓人更加珍惜
最近,「得到」訂閱專欄作者吳軍卻在專欄中說,
有時候沒得選,反而更容易讓人獲得成功和幸福。
吳軍分別從個人發展、商業模式和企業管理 3 個方面來看,
說明「不選擇」的智慧。
先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看,
為什麼不選擇的人更幸福。
吳軍和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奚愷元教授長談時,
曾經提到過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印度人在美國公司當高階主管的人比中國人多?
這其中當然有很多種原因,
比如印度人走出國門比中國人早了半個多世紀,
還有印度人的英語交流能力更好等等。
但奚愷元教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
他說,印度人在事業上的成就,
是因為他們的選擇太少。
我們知道,大部分印度人比較窮,
到了美國之後一般不會再想回印度,
所以他們在美國工作時就會非常努力地好好經營。
階級制度讓印度人沒得選擇
同樣的道理也能解釋,
為什麼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感比美國人高。
我們知道,印度是實行種姓制度的,
階層劃分非常嚴格,
不僅有橫向的劃分,還有縱向的劃分,
算下來一共有十幾層、幾十個種姓。
雖然印度的法律說禁止種姓歧視,
但在印度人的觀念裡,種姓的區別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高種姓的子女選擇餘地特別小。
雖然現在離婚也沒有限制,
但是離婚之後的選擇就更少了,
所以印度人一旦結婚,就會從一而終。
企業讓客戶「沒得選」
反而提高滿意度
過去很多手機廠商,會做幾十款甚至上百款手機,
用戶卻永遠不滿足。因為用戶買了 A 款手機後,
看到同伴用的是 B 款,就會期待自己的手機有這 2 款手機的優點,
所以總是不滿意。蘋果手機一反常規,
不給用戶太多選擇,每一代手機只有幾種型號。
有人把賈伯斯的設計理念概括成一句話:
「少就是多」,
而「少」就意味著不會有太多選擇。
只有「標準配備」的暢銷車品牌
豐田的汽車也是這樣,只有幾種車,
而且每種只有幾種標準配備,沒有選配,
這樣反而讓它的每款車在美國都是同類車中最暢銷的。
所以說,讓使用者滿意的銷售和服務,
就是指不給用戶太多的選擇。
用在管理方面的「不選擇」
「不選擇更滿意」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管理方面。
吳軍在擔任騰訊高階主管時,
有一年年底部門需要安排一次出國遊,
秘書提出了 2 個方案給大家選擇,
一個是去北海道滑雪,一個是去普吉島享受陽光。
但吳軍讓秘書選出一個方案,直接給大家。
要避免產生「比較」的心態
去北海道滑雪的員工雖然一開始很興奮,
但因為很多人都不會滑雪,再加上天氣陰冷,
就會羡慕去普吉島的同事;而去普吉島的員工呢,
享受了 2 天陽光後,就會覺得沒意思,
也會羡慕在北海道享受溫泉和壽司的同事。
但如果只有一個選擇,比如說去北海道滑雪,
大部分人沒滑過雪,沒體驗過真正的日本料理和溫泉,
也沒有普吉島這個選項的對比,自然玩得很開心,
回來後一定會念著公司的好。所以,吳軍說,
不給選擇雖然不能讓所有員工滿意,
但我們沒必要讓所有人都滿意,
太多的選擇反而費力不討好。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訂閱專欄《吳軍·矽谷來信》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路遙知馬厲撰稿、於浩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選擇多不見得是好事,
真正重要的是掌握客戶喜好!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