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清明節連假快到了,
除了掃墓祭祖的習俗外,
吃潤餅也是流傳已久的節日特色,
相信許多家庭現在已經開始
準備潤餅食材,
讓全家大小在放連假時,
能有既美味又符合節氣的食物。
儘管台灣這麼小,
南、北部在烹煮、食材,及口味上,
竟然不太一樣,
而哪邊的口味,
是你最喜歡的呢?
繼續看下去…
清明節吃潤餅源自於春秋時期,
當時晉文公為了找尋忠臣介之推,
就聽取旁人意見,
放火燒山 3天 3夜,
後來發現介之推與其母親被燒死在柳樹,
這使得晉文公相當自責,
便發令這幾天不能生火炊飯,
只能吃冷盤,
成為「寒食節」的由來。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只差一天,
到了近代,
人們就把清明和寒食的習俗串聯。
南、北吃法大不同
南多以香腸滷肉 北多是紅糟肉
清明節為台灣三大節日之一,
這天除了要去掃墓之外,
很多家庭都會吃「潤餅」,
而別以為全台灣的口味都相同,
南、北的口味可說是「差很大」!
1.南部:
做法:配料大多會先炒過,
選用的肉類多以香腸、滷肉為主,
最後撒上厚厚的花生、糖粉。
口味:甜味重。
口感:乾爽。
其他:餡料多用豆乾、蝦仁、香腸、
高麗菜、香菇、滷肉。
2.北部
做法:將所有餡用川燙的方式烹飪,
要包時再瀝乾,
最常選用的肉類是紅糟肉,
最後撒上花生粉,
有時也會以蛋酥代替。
口味:清淡中有鹹香。
口感:濕潤。
其他:餡料多為高麗菜、紅糟肉、紅蘿蔔。
選用食材時 注意食品衛生
才能吃得放心!
為了讓民眾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北市府衛生局公布 106年祭祀食品抽驗結果,
抽驗品項包括潤餅皮、豆干(絲)、
豆芽菜、花生粉等,
方便民眾在家DIY潤餅時,
也能注意到食品衛生。
吃這麼久的潤餅,
現在才知道原來南、北部的吃法是不一樣的,
但無論如何,
符合自己的口味,
就是最棒的滋味,
同時,提醒民眾,
享受潤餅的美味的同時,
也要注意食材的衛生,
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腸胃。
本文為CMoney官方編輯整理新聞撰寫
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