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不見「自己」,我們就渴望成為「別人」...其實不必如此 費盡心思,你只需要...

張忘形

張忘形

  • 2017-03-20 16:09
  • 更新:2018-07-17 09:18

當我們看不見「自己」,我們就渴望成為「別人」...其實不必如此 費盡心思,你只需要...

(圖/shutterstock)

 

作者:張忘形


改變,還是突破?

這兩個詞感覺很像,但詮釋之後有所不同。

那天跟師父聊天,師父說我們不是要改變他人,

而是要讓他們有所突破。

我們就開始聊為什麼

我們都說突破,而不是改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們對於「改變」的想像

都是成為「想像中」的模樣

有很多人走進我們教室學聲音。

溫柔的人有困擾,覺得自己講話沒人聽,

希望能夠讓自己講話更有威嚴。

而有些講話充滿行動力的人,

卻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聲音感動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改變的想像,

都是想成為另一個人,或是想像中的模樣。

但很多人則是覺得因為自己不好,所以才要改變。



但其實那就是我們本來擁有的特質

我們並非是要把原來的自己完全抹殺,砍掉重練。

而是先了解自己好在哪裡,

接著讓自己以本來有的作為基礎,

朝想要的自己努力。

 

所以我們說的是「突破」自己

而不是「改變」自己

同樣的用在人生也是。

有些時候這個世界有太多人要我們改變,

希望我們往那邊去。

但最後我們發現行不通,

想要回頭的時候,卻就忘記自己是什麼模樣了。

 


改變很好,讓我們有更多可能。

但在找到可能之前,

我們也可以先了解自己,突破自己,

是不是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當然,這是我們的詮釋,

正在閱讀的你/妳如果有不同看法,

請你保持你的詮釋。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世界才如此有趣啊~

 

 

本文授權自 張忘形 原文於此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Luke

張忘形

張忘形

職業是講師,但比起教條更喜歡分享自己的人生。 因為知識會忘記,但人生的溫度會留下。 喜歡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聽別人的對話, 拆解後寫下另一個劇本。 當陌生美女上車時愛上她, 想像每一個浪漫橋段, 卻在離開視線後分手, 提醒自己珍惜每個偶遇。 努力的目標是把人性與邏輯達到平衡, 並讓觀點維持著溫度。

職業是講師,但比起教條更喜歡分享自己的人生。 因為知識會忘記,但人生的溫度會留下。 喜歡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聽別人的對話, 拆解後寫下另一個劇本。 當陌生美女上車時愛上她, 想像每一個浪漫橋段, 卻在離開視線後分手, 提醒自己珍惜每個偶遇。 努力的目標是把人性與邏輯達到平衡, 並讓觀點維持著溫度。

其他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