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對財
就該勇敢做投資
日前有位年輕人在臉書上問我
「現在自己手頭有十萬左右
在猶豫是否一半存定存?(不過)也想買基金
但還是很怕自己走錯路。看了很多理財書
還是感到迷惘,想請問王老師有什麼建議嗎?」
結果,我給他的建議是:
「如果看了很多書還是很迷惘
就跟研究了一堆地圖卻不敢出發上路一樣
這樣誰能幫你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勿把投資當理財
年輕人繼續說:
「我是保守型的投資人
希望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才害怕出手。
連定存存多少?進去哪間銀行?都還在猶豫…。」
我調侃他說:
「年輕人這麼膽小,如何追得到女朋友?」
很詫異的是,這位年紀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回我:
「其實我以前不怕風險啦~但女友認為我這樣是在賭」
然後他話鋒一轉,又說:「不曉得我現有資金十萬
要做如何的規劃?要先存定存?
還是直接做基金、股票投資?」
這一番問答下來,我覺得他犯了理財的兩大錯誤:
1. 誤把投資當理財
2. 誤把理財的風險管理
與投資該追求的風險溢酬混為一談
理財是「收入」
與「支出」的平衡管理
重點並非追求財富成長,而是控管現金流
從而達成一生金錢無憂的境界
投資則是希望透過承擔市場風險
來達成家庭資產的增加
重點是要管理風險以追求報酬
決策力是投資的關鍵
相對來說,投資就是冒著風險去做追求利潤的事情
這裡面牽涉到投資者的性格、勇氣與決策力
很難透過家庭合議來達成共識
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願意承擔的風險也不同
更遑論所期待的報酬率也不相同
夫妻之間不太可能透過討論而達成投資風險溢酬的共識
所謂「風險溢酬」
簡單來說就是「高報酬/高風險、低報酬/低風險」
投資人想要多少報酬,就得先承擔多少風險
這個風險指的是市場風險,與理財的生活風險並不一樣
因為投資牽涉到決策力
所以,猶豫不決絕對是投資的大忌
但理財是收、支的平衡管理
因此,以消費支出的取捨為多
牽涉到收入面的決策並不多
以多數上班族為例,收入的主要來源以薪資為多
而一般人並不需要經常面對換工作
或跳槽、爭取加薪的重大決策
先理好財再投資
投資是一件很有趣的行為,一開始通常會賠錢
但賠錢的過程卻可讓人記取教訓
重新琢磨決策力。如此久而久之
自己的肩膀會更硬,眼光也會更銳利
長遠來說,這反而比短期的金錢報酬更有用!
朋友,我不曉得您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不知道辛苦存下來的血汗錢該放到哪裡去嗎?
我的建議是:
第一、先檢視自己的收、支狀況
保留六個月到一年左右的月支出額度的存款
以作為生活急難準備金
第二、保留好生活急難準備金
開始規劃因應生活風險的保險規劃
第三、繳完保費後,行有餘力
就該及早承擔風險去學習做投資
而投資前一定要妥善做好功課
然後勇敢做出決策,並貫徹投資行動到底。
只要理財動作有做好
又何必害怕風險而不敢做投資呢?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本文由 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 授權轉載,
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