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
在這個主張不打罵的時代,
只能用講道理來哄孩子了。
但是你知道嗎?
哄孩子也是講究方法的,
以下這些話在教育過程中千萬要杜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 吃藥不苦,打針不疼。
「孩子乖,吃一口,這藥是甜的。」
「別怕,打針一點都不痛,一下子就好了。」
不管是餵藥還是打針,
總看到有些父母這麼哄孩子。
想要孩子乖乖打針吃藥,
的確很讓人頭疼。
但家長不能為了哄孩子,
就要借助謊言來讓孩子接受。
有了第1次、第2次、
第3次再要孩子乖乖就範,
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管孩子是否聽得懂,
都要給孩子一個
心理緩衝和安慰。
家長可以提前告訴孩子:
「打針有一點疼,但忍一下馬上就好了。」
也可以給孩子打氣:
「如果你忍住不哭,一定是個勇敢的孩子!
不過哭了也沒關係,有媽媽在。」
2. 等下次、等以後...
「爸爸,你這周答應陪我去放風箏的!」——
「爸爸這周要加班,等下次吧...... 」
「媽媽,我們去公園玩好嗎?」——
「等下次有時間了,我們再去!」
在生活中,我們答應過孩子的事情
總會因為忙碌,推延到下次或者以後,
但是卻再也沒有下文了。
當父母對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誠信
給予足夠的重視時,
他們就會為孩子建立一個價值體系,
這將是孩子成長中的無價之寶。
最好的教養方式是
父母自身的行為,
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不遵守承諾,
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行為嚮導。
想要孩子再次相信你、
想要再次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可就難了!
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應該不願意聽到孩子說:
「你上次答應我的事情也沒做到!」這種話吧…
3. 等你長大就懂/知道了!
「爸爸,人為什麼不能飛呢?」——
「嗯,這個等你長大就懂了!」
「媽媽,我是怎麼生出來的呀?」——
「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孩子的世界充滿童真,
總會問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
當孩子向家長詢問一些難以回答
或者敏感的話題時,
家長總會用「等你長大了就懂了」來糊弄。
其實,這種回答不但沒有滿足
孩子強烈的求知欲,
還會阻礙他們繼續探索的欲望。
家長應該和孩子
一起學習和成長,
認真回答孩子的每一個提問,
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鼓勵他們積極探索。
4. 再哭,我們就不要/喜歡你了!
「不要再哭了,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我們家沒你這樣的孩子!
你有本事再做一遍試試看!」
生活中總會遇到這種情況,
大人們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
而手足無措的時候,
總會說出這句看似安慰又帶有威脅的話。
這種說反話的表達方式
的確對寶寶很奏效,
但使用不當的話,
只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讓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假裝要遺棄孩子,
會讓孩子覺得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
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會是很大的傷害。
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孩子,
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
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等表現。
5. 都怪OO弄疼我家孩子,打他!
孩子剛學會走路,
不小心被板凳絆倒而大哭,
家長衝過來把孩子抱起來然後說:
「寶貝很痛吧?都怪這個板凳把你絆倒,
我們不要它了,好不好?」
說完,還裝模作樣的用手打了板凳,
然後把它丟在角落裡。
這場景在生活中經常上演,
尤其是在老人家帶孩子的時候。
孩子被絆倒是因為動作發展還不成熟,
視力和動作協調還不熟練。
家長一昧的把原因歸咎於板凳,
不但會讓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還讓他們從小埋下
一顆復仇的種子。
以後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
就學會找各種藉口,
並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嚴重擦傷,
家長即使心裡緊張也不要明顯表現出來,
而是幫孩子揉揉。
告訴他下次走路的時候,
要繞開板凳再繼續行走。
家長過度的擔心和驚慌,
只會讓孩子看見你誇張的表情
而放大內心的情緒。
6. 不行!不能!不可以!
「爸爸,我可以把這個小狗帶回家養嗎?」——
「不行,小狗髒細菌又多!」
孩子聽後,再也不喜歡小狗了。
孩子拿著剛買的畫筆把牆當畫板,
「勾勒」出一片連綿起伏的山脈,
媽媽見狀連忙大聲呵斥:
「好好的牆被塗成什麼樣子啦?」
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主動拿筆畫畫。
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喜歡對任何感興趣的事物
開啟探索模式。
每當孩子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
家長總給在孩子不停的念否定咒語,
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能碰。
家長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
可是因為有了這麼多的限制,
才讓孩子失去了更多嘗試和探索的機會。
太乖的孩子,在未來生活中
總缺少挑戰和擔當責任的勇氣。
孩子聽話懂事是好事,
但養出一個只聽話卻沒有主見的孩子,
其實也是教育的一種失敗。
7. 乖,不用你幫忙。
吃完飯,孩子想幫你收拾碗筷,
你連忙跑過去說:
「別動,還是媽媽來吧!不然打破了怎麼辦?」
看你在大掃除,孩子也拿起掃具幫忙掃地,
你連忙搶過來說:
「乖,不用你幫忙,去跟哥哥玩吧!」
其實家長在拒絕孩子幫忙的時候,
往往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這不但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也不利於培養自理能力,
容易讓他們養成依賴的習慣。
當孩子願意主動做一件事的時候,
家長要多給予支持鼓勵。
即使孩子這次沒有做好,
甚至會做的亂七八糟,
家長也不要因噎廢食。
委婉的指出不足之後,
交代方法和技巧,
鼓勵孩子下一次做的更好!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貝,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擔憂。
但是父母過度的保護,
會讓孩子失去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適時的放手,家長與孩子擁有的會更多!
【享下班】粉絲團
立志成為 上班族的好朋友!
陪你度過每一個 辛苦(難熬)的工作時光~
上班前的543,下班後的幸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