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菜鳥教授
轉載自換日線
「教授,我兒子比較內向,但是時間久了,
他一定可以適應,請你幫幫忙!」
記得上個學期開學前不久,
一位台灣來的交換學生家長,
在他的兒子不適應美國的求學環境時,
請菜鳥協助。
希望我能多幫助他比較內向的兒子,
適應美國的求學環境。
繼續看下去....
以為他心裡 不會再排斥美國生活
結果... 真正的「惡夢」來臨了
同樣來自台灣,
加上菜鳥也相信應該沒有改變不了的學生,
所以,在對這個內向的大學生還不了解的情況下,
菜鳥積極主動的關心他,
希望透過多一點接觸,
能讓內向寡言的他,敞開心胸,
與我和其他的外國學生多多交流。
幾個月過去,他還是沒有變得比較外向,
但菜鳥總是樂觀的覺得,
至少他心裡應該不再排斥美國生活了吧!
想不到,這樣正面陽光的想法,
真的「悲劇」了......惡夢一場的留學生涯
距離學期末剩下不到兩星期的一個週末,
晚上 10 點左右,手機持續發出收到訊息的通知。
拿來一看,幾個跟我比較熟的學生,
從宿舍用 Line 傳訊息通知我,
說這位學生出事了!
正當我還在想,內向又不交朋友,
也不去參加 Party 的他,
在宿舍能出什麼事的時候,電話就來了。
「教授!XXX 跟室友起爭執,
在宿舍砸東西又搥牆,
現在警察正在處理!」
剛剛才傳 Line 給我的報馬仔之一,
急著打電話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校方立即 與相關人員開會
認為 他不適合美國 或許該回台灣
即使人不在現場,我都可以感覺到,
當時的爭執一定很嚴重,
而學校方面也一定會有後續的處理。
果然,星期一早上,9 點鐘都還沒到,
我就接到了主管學生事務的副校長電話,
希望我能到他的辦公室與相關人員開會,
協助處理這件事。
「他必須要接受心理諮商。」
「他沒有直接傷害人,但有破壞的行為。」
「他不適合有室友,
必須要搬離現在的宿舍。」
「他上課不發言,也不與人互動,
在這裡念書沒有意義。」
副校長辦公室裡,
心理諮商人員、警察、宿舍管理人員、
授課的教授,幾乎一面倒的表示,
他不適合美國的環境,或許應該請他回台灣。
幾個月下來 不論用哪種方式
他還是不願意 與其他人接觸
千萬別誤會美國的大學
會排斥適應不良的學生,其實,
在美國這樣強調多元和包容的教育環境中,
通常對於不適應的學生,
都會先以諮商輔導為主。
如今校方人員會有這樣的建議,
其實是因為幾個月以來,
不論透過哪種方式,
他都不願、也不想跟外人接觸。
而因為不接觸,所以,
沒有人知道究竟該如何協助。
會議最後,副校長建議,
因為這個學生是從台灣來的,
所以,希望請我先跟他談談,
試圖了解他的想法,
再決定到底要如何處理。
之後終於有機會 和他深聊
原來問題的源頭 是「媽媽」
「我根本不想出國,
申請都是媽媽幫我辦的!」
回到辦公室,我立刻寫了封信給學生,
希望他能跟我說說他心裡的想法。
當天下午,我們終於有了第一次
稍微有深度的對話。
「我根本不想出國!」
學生第一句話就表明了立場,
這一點,他不說,我也知道。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他不想出國的原因。
「我出國的交換申請是我媽媽辦的,
從頭到尾都是她希望我出國,
連我在美國學校的電子信箱,
她都會每天查看。」
後來他漸漸卸下心防
訴說了 對父母與美國生活的不滿
台灣的家長鼓勵子女出國並不奇怪,
但是到了大學還如此強勢的干預,
甚至查看私人電子郵件,
真的讓菜鳥驚訝到說不出話。
更別提,查看成年子女的電子信件,
在美國甚至還有違法的可能。
「我不喜歡交朋友,在台灣這樣,
到美國也是!為什麼要逼我!」
「美國學生喜歡做的事,我不喜歡,不行嗎?」
「我媽說,哥哥以前也內向。
如果他可以在國外念完書找到工作,我也可以!
我覺得我不行,為什麼總要跟哥哥比?」
可能是菜鳥拿出了珍藏的台灣鳳梨酥,
讓他卸下心防。所以,接二連三地,
說出了種種對父母和在美國生活的不滿。
他還是想 繼續完成剩下的半年
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
可是,當我問到,
你想要回台灣還是繼續完成剩下的半年,
他當下眼眶泛淚的說,他很不開心,
但是,他會盡量調整,
因為,他還是不希望父母失望。
看到學生飽受壓力,同樣為人父母的菜鳥,
實在不忍心不幫忙這樣的學生。
可是,同時也不得不說,
這樣的學生,
真的不適合出國念書。
虎媽虎爸「望子成龍」,
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意願和適應能力?
虎媽、虎爸,美國也有不少。
但是,美國家長如果「越界」,
學生、老師,以及學校都會積極的干預,
保護學生的權益。
台灣許多家長 仍具掌控權
希望子女能 按照自己的安排發展
反觀台灣的許多家長,
總認為自己對已經成年的子女,
仍具有掌控權,
希望子女能按照自己的安排發展,
並且期待及要求學校和老師,要有耐心,
不厭其煩的承擔下所有輔導的責任。
事實上,聽完了學生的說法,
菜鳥也試圖與他的家長聯繫。
不出所料,學生家長跟一開始一樣,
堅持認為他只是需要時間,
並要求教授給予「多一點的關心」。
或許這麼強勢的學生家長並不常見,
但是希望子女出國見識的父母卻非常多。
但家長們多半不了解,
出國念書,子女要面對的挑戰,
豈止是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已?
異國的環境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壓力,
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適應。
台灣家長普遍認為:
「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我家的也行。」
當然,家長總會覺得,
「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我家的也行。」
總是假設自己的子女,即使一開始不適應,
之後一定就會漸入佳境。
所以也常聽到有人說,
出國念書是「頭過身就過」。
可是,一心想把子女送往海外念書,
無所不用其極的家長們,有沒有想過,
如果連「頭都沒過」呢?
學生家長或許在台灣的媒體和各行各業中,
看過許多出國念書而一路順利成長的成功案例,
但是,身為在美國大學裡的一線教職人員,
我不得不點出真實的情況:
如果沒有心態上和能力上的充足準備,
在國外迷失自己的年輕人,恐怕更多。
誠心建議學子們和家長們,
與其深信「出國就會成功」,
不如先認真花點時間,
了解出國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或孩子),
勉強著出國,也許會是惡夢一場。
本文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Ryan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培育您的孩子成為Google人才
或許,您從沒想過
您的孩子 有成為明日之星的潛能 ...
現在,給孩子一個機會
發掘他的天賦和興趣吧!
為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