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途中,
用《得到》這個音訊軟體聽到了一篇文章,
標題就叫「你的炒股水準也許還比不上猴子 」
特別有意思,所以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什麼是框架效應?
說話是一種藝術
想象這樣一個畫面,
如果你問女朋友:
「我想你了,能不能邊和朋友玩邊想你?」
她肯定會搖頭:「不許你在想我的時候分心」。
可是,如果你換一種問法:
「我和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能不能想你?」
這樣她肯定樂了:「當然,你要隨時隨地想我。」
這兩種說法是一個意思,
但效果完全不一樣,為什麼?
最近,有篇文章用「框架效應」
解釋了這個現象。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以損失措辭來表達,
吸引力較小
什麼是框架效應呢?
就是說,任何一個問題都
可以用兩種措辭來表達,
一個是「收益」措辭,強調你會得到什麼;
另一個是「損失」措辭,強調你會失去什麼。
而人類天生害怕「損失」,
用損失措辭來表達的時候,吸引力就小多了。
所以改變問題的措辭,
就能干擾我們的決策結果,
比如上面的例子,
你想你女友的時候不夠專心致志,
對你女友來說這就是一種「損失」,所以她不喜歡。
你和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還分出一部分心給女友,
這聽起來就是一種「收益」,她當然心花怒放。
這個道理不複雜,你可能很快就明白了。
動物有沒有可能
落入框架效應的陷阱 ?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
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在猴子身上做過一個實驗。
科學家們找了 6 隻捲尾猴,
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教會了他們買東西。
每天給猴子發錢,
猴子們慢慢就學會了花錢。
科學家們每人拿一個托盤,
上面如果放兩顆葡萄,
猴子就知道,花一個硬幣就能買到。
托盤上放一根玉米,就知道要花 2 個硬幣才能買到。
科學家和猴子組成了一個可以自由貿易的市場。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科學家發現,
猴子的消費行為和人類的價格理論完全吻合。
比如,物價漲了,猴子會抱怨,
一個硬幣本來能買到兩顆葡萄,
如果科學家只給了一顆,猴子們就不高興;
如果某個科學家在某個時段打折,
一個硬幣給3顆葡萄,
猴子們就會蜂擁而至,跑來搶購。
這說明猴子們對損失和收益也有很清晰的認識。
框架效應同樣發生在猴子身上
讓猴子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概念後,
有一天,科學家突然改變了交易規則。
比如,科學家 A 的托盤里放有兩片蘋果,
如果猴子和他交易,
科學家有 50 %的可能會收走一片蘋果,
而在科學家 B 的托盤上,只有一片蘋果,
如果猴子和他交易,
科學家 B 會有 50 %的可能額外贈送一片,
這樣猴子就會得到兩片蘋果;
可另外 50 %的可能,猴子還是只得到一片蘋果。
也就是說,
猴子其實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眼前有 2 片蘋果,但有一半機率會失去 1 片;
另一種則是眼前有 1 片蘋果,有一半機率增加 1 片。
這兩種辦法能得到的蘋果其實是一樣多的,
但結果很出人意料,科學家B的生意明顯好得多,
大部分猴子都用 50 %機率增加 1 片的買法。
原因當然就是因為框架效應,
50 %的概率失去一片,是用「損失」措辭來表述,
而 50 %的概率多得一片,就是一種「收益」的語境。
在投資裡,人類不比猴子聰明!
看起來猴子很幼稚,但人類也高明不到哪去。
想想平時逛市場,
你是願意買「含瘦肉 70 %的肉」
還是「含肥肉 30 %的肉」?
我們大部分人都犯過和猴子一樣幼稚的錯誤。
當然,關於猴子的實驗還沒結束,
「賭一把」的選擇
後來,科學家還把人類股市的場景用到了猴子身上
想象一下,在股市上你面臨兩個選擇題:
第一道題是,你損失了 1 千塊,如果你接受這個損失,
就此退出,那你總共就損失一千塊。
但如果你可以冒險賭一把,
賭一把的話,你有 50 %的機會可以毫不損失,
也有 50 %的可能損失會擴大到 2 千塊。
第二道題是,你盈利了 1 千塊,
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落袋為安,
收了這 1 千塊,然後不玩了,
但也可以選擇冒險賭一把,
賭的話,你有 50 %的可能賠掉這 1 千塊利潤,
也有 50 %的可能把利潤翻倍,掙 2 千塊。
這兩種選擇,你賭還是不賭?
如果在第一個選擇中,
你的想法是,反正已經虧 1 千了,
索性賭一把碰碰運氣,萬一還能回本呢。
而在第二個選擇中,你想的是,
既然掙到錢了,那還是著見好就收吧,
別弄的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麼,恭喜你:猴子也是這麼想的。
猴子的風險偏好
與人類完全吻合
科學家驚奇地發現,
猴子中不僅存在框架效應,
而且不同的框架會影響猴子們的風險偏好,
這和我們人類完全一致。
面對第一個選擇,
就是「損失」措辭的時候,
猴子們不願意接受已經確定的損失,
這時候它們喜歡冒險,想要「碰碰運氣」。
你想想,這像不像股市的散戶,
股票大跌了,就是不願意割肉離場,總想著賭一把,
面對第二個選擇,也就是「收益」措辭的時候,
猴子們卻多數選擇了規避風險,
他們更喜歡確定收益,討厭冒險。
股票大漲的時候,散戶也是這樣的,
總覺得落袋為安,錯過了更好的上漲機會。
「賣漲不賣跌」,多麼熟悉的畫面,
這不正是千千萬普通股民的日常操作嗎?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網路專欄
【果殼網—熊市不願割肉,牛市見好就收?恭喜你:猴子也是這麼想的】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曾翔撰稿、於浩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看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任何事,想要成功
先要突破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