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作者:溫宗翰
燒香或燒金銀紙
皆非日常生活的主要汙染源,
甚至排不上日常污染源的前30名,
環保署的記者會只是一場
「口號環保」的戲碼。
日前,環保署長
邀集幾家宮廟負責人出面背書,
聲稱全臺金銀紙焚燒約24萬噸,
預期逐步減燒,並以禁燒為目標。
先不說24萬噸是未經實測的粗率推估,
環保署沒有告訴大眾的是,
燒香或燒金銀紙皆非日常生活的主要汙染源,
甚至排不上日常污染源的前30名,
無論是交通工具或餐飲業汙染值,
每一項都遠遠高於日常生活中的香金燃燒,
甚至更具危險。
環保署記者會的最大賣點,
是龍山寺把今年初即有討論封爐的結果,
趁此機會拋出,並聲稱可能明年3月就會封爐,
藉此討好環保署,
各家報導也特別提到
北港朝天宮要從21爐減量為7爐,
又李應元署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預估明年全臺灣能達到50%的燒香減量,
後年則達到100%等。
如此話題十足的口號宣傳,
其實充斥謊言與誤導,
比如北港朝天宮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減為7爐,
只是一直都每爐插3炷香,
在2003年古蹟修復時則改成一爐1炷了,
十幾年後才拿出來宣傳,
不過是為了配合環保署
演一場「口號環保」的戲碼罷了。
臺灣在日本殖民與戰後獨裁戒嚴時期,
都曾經由官方力推禁燒金香的政策,
解嚴以後,1990年代起
則因應環保意識興起,
開始出現減燒、減量的金香策略,
民間信仰廟宇也大多配合,
甚至2006年政府推動集中焚燒,
也都有具體成果。
近幾年來,
減量與減燒已經不再是政府官員的目標,
由環保署帶頭透過口號政治,
以環保之名推出幾項刻意針對燒香、
燒金紙的「滅絕政策」,
在各縣市政府陸續配合落實之下,
已經引起不少討論。
比如時常可見的
「以功代金」、「以米代金」宣傳,
或是委託行銷業者製作廣告播送,
宣導不燒香與不燒金等等,
一連串將民間信仰
視為空氣污染仇敵的態度,令人咋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0月時,曾有民進黨立法委員
意圖推動在香品與金銀紙包裝上,
模仿香菸包裝印製致癌警語,
後經抗議認為對神明不尊重,
且有其他立委反對才作罷。
最近如火如荼正在展開的
「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修正案,
在完全不看污染源比例原則情況下,
規範內容遇到工廠與日常生活中其他汙染源,
都是明文「宣導」及「減量」,
遇到香與金銀紙,則直接要求禁止焚燒,
處處充滿對民間信仰的偏見。
各縣市方面,
臺中市政府不僅在校園裡面舉「空汙旗」,
還把腦筋動到寺廟頭上,
但這項創舉可說無力普及,
還被嘲笑是政客操弄空汙議題。
有學校反應一天要大費周章地換四次旗,
廟宇方面也都被五顏六色
且沒人看得懂的京劇旗搞得一頭霧水,
紛紛詢問浪費時間與經費做這些事情,
怎麼不積極改善空污問題?
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則更傳出
派員下鄉請託里長、土地公廟主事者
協助不再焚燒金銀紙錢,
甚至有老人家誤以為是燒金銀紙沒有繳稅,
政府派人查稅。
這場荒謬劇,把自獨裁時期以來,
特定官方立場或特殊宗教立場
歧視民間信仰的心態,完全展露無遺,
有人說獨裁時期是以
「迷信」攻擊民間信仰,
現在的新政府,
則是假借環保之名將民間信仰
當成整治空汙政績的提款機。
被偏見蒙蔽就看不到解決事情的策略與價值
環保署在上個月曾與金銀紙業者
開過一次閉門會議,
明確坦承所有政策與宣導背後,
除了非常粗略的排碳量估算以外,
根本拿不出實際有信度的數據證據出來,
反而被經濟部的國家標準檢測打臉。
2006年開始,臺灣的香品與紙錢產製
早就必須依照國家標準CNS15047進行製造、檢驗,
截至目前為止,經濟部仍不斷進行抽驗,
臺灣香品與紙錢的革命早就有非常良好的成果,
反而是需要講求數據與科學實證的
環保署與環保單位,
被特殊信仰偏見綁架,至今還在狀況外。
香與金銀紙真的會造成空氣汙染嗎?
如果是站在焚燒
就是一種污染的角度來看,
當然會覺得這些都是汙染,
但我們在整頓日常生活中的汙染源時,
必須要從整體加以思考,
分辨輕重緩急與程度大小差異,
甚至要能深入紋理才有辦法提方抓藥,
才能妥善適切地提出政策,
以免矯枉過正,影響民間經濟與社會發展。
就香品而言,無論是寺廟或家戶,
燒香可以說是非長時間、
非密集的小範圍行為,
通常也不會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焚燒,
許多優良香品還有治療效果,
坦白說,聲討燒香實在沒有道理。
環保署如果要管控,
其實應該要進入民間信仰網絡,
比如許多廟宇為了減省費用,
習慣採購進口劣質品,
或是使用標示不清、未符合國家標準
或商品標示法的香品,
政府單位運用若是以公權力欺騙、
恫嚇讓信眾不燒香,
遠不如勸導宮廟負責人妥善運用香油錢,
帶頭用好香。
至於金銀紙錢,
從日本時代開始的官方力量控制迄今,
早就發生不少變革,有些變動,
甚至是為了符合早期政府政策而變化,
只是時代變化,政府也一直在變動。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
臺灣僅有北部與南部因金銀紙的風俗特殊,
才會使用進口竹紙來做厚紙,
否則絕大多數早就使用環保再生紙製造金銀紙,
尤其中部地區壽金有「正足千」的需求,
最普遍就是使用再生紙來製造。
事實上,無論是香或金,
製造端受到經濟部的管理,
大多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反而是使用端如何焚燒這件事情,
才是會不會製造污染的關鍵。
比如常見使用環保香爐的寺廟,
以為使用環保爐就能任意焚燒,
常常將金銀紙的塑膠包裝、
尼龍繩、橡皮筋等等,
全部都一起丟進去燃燒,並沒有妥善整理。
一般家戶中,許多人購買廉價金爐或買錯尺寸,
香爐透氣度差,空氣供給不足,
經常因為不完全燃燒導致大量濃煙;
甚至有些家戶燒金時,
根本不知道金銀紙要一張一張摺疊焚化,
卻整疊都丟入爐中,
這些才是造成空氣不佳的關鍵所在。
因此,環保署與其用國家機器進行文化控制,
不如好好教導社會大眾正確的燒金銀紙觀念。
為何非燒香、金不可?
香與金銀紙是臺灣民間信仰
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
不僅是神人溝通的管道,
更是建構民間信仰價值體系的核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民間信仰講求靈驗,
神明靈力建立在香火之上,
一間廟宇必須要有香火,
神明才會有靈力,地方才會興旺,
沒有香、神明就不存在。
所以,我們常可見民間信仰
最龐大的活動就是進香,
至外地汲取不同廟宇的香火
來增加神明的靈驗度,
神明如果外出,也必須要隨時敬奉香火,
香到哪裡,神力就到哪裡。
許多對民間信仰一知半解的人,
習慣舉禁香金的行天宮當作案例,
但事實上,行天宮停止香火了嗎?
並沒有。行天宮內殿的香爐依然在燒香,
否則神靈絕不會留在
那個虛有其表的寺廟空間裡,
沒有香火就沒有神;
對許多其他民間信仰廟宇而言,
只是把行天宮當作轉為「私人廟」,
這是略帶貶抑的嘲諷,
所以在民間信仰中,
絕不會有人特意跑去行天宮汲取香火,
增加靈力。要民間信仰廟宇不燒香,
根本就是要民間信仰滅絕與消失。
此外,常有人誤解金銀紙
只是一種貨幣的物質象徵,
事實上這是對民間信仰最粗俗的認識。
除了透過香來展現靈力,
金銀紙也是民間信仰中
香火靈力的核心象徵,
比如沒有雕奉神靈,
即可使用金紙來替代神位。
另方面,民間信仰體系當中的神靈
與鬼怪是同時存在的,
神明為了要安撫、收服或整頓地方社會的安寧,
也必須使用金銀紙;
因此常可看見在路口或偏遠地區露天焚燒金銀紙,
其實是神靈透過派紙錢來收服鬼魅,
作為神靈兵將。
環保署曾戲謔地用廣告探問:
神明當然不愛錢,但被收服的兵將鬼怪,
需要透過金銀紙錢轉換過來的能量來維持靈力,
才能持續地協助神靈庇蔭地方社會。
當然,祖先崇拜當中的金銀紙焚燒,
也不單純是給祖先使用貨幣的概念,
更何況金銀紙焚燒還有非常多種用途,
天狗錢、補運錢、車關等等,
都是信仰能量的互動,
包括相近性質的糊紙也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如果不從民間信仰價值觀
來理解香與金的意義,
環保署一連串使用國家公帑製造廣告、
創造新聞話題,不僅於事無補,
只是凸顯執政者對底層文化心靈價值觀的
看輕與貶視。
其實,民間信仰香火觀大抵非常穩固,
環保署除了運用國家力量間接恫嚇寺廟以外,
最多也只是獲取媒體曝光度罷了。
其他縣市當然也有民間信仰廟宇被官方特別關切,
比如有些寺廟管理人頻頻被找去開會,
希望他們「封爐為環保」,
為免政府不斷侵擾,
信仰不堅定的人只好無奈配合。
減量是環保、禁止是無知
減量是從1990年代開始,
臺灣社會就出現的共識,
換句話說,燒香與燒金
早就有明確的改善與減量。
但很明顯的,新政府上任以後,
對民間信仰只有濃濃的改造意識,
並不在乎正在進行式的民俗發展狀況,
甚至也不管文化自主性,
不斷透過國家機器的力量,
侵擾寺廟管理人,
無孔不入地想要停止焚燒。
減量是目前民間信仰常有的自我提醒,
但鼓吹封爐與禁止,
絕對是過度的干預與侵犯了。
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汙染源,
排不上名次的香金
卻被限制壓抑的最嚴重;
如果要講維護產業經濟,
禁止金香影響的不是只有民間信仰,
至少就直接涉及金紙、香、蠟燭、佛具等產業鏈,
另外也涉及紙業、運輸業、印刷業等等,
最近常有人在說:
「減量是環保、禁止是無知」,
不斷用國家力量干預民間信仰,
到底是「環保署」?還是「無知署」呢?
本文由 溫宗翰授權,文章出處為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