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出版業者幹嘛罵「超商借書」?
因為你不知道,出版業今年已經止跌了!
最近天下雜誌一篇
直指台北市政府推出的「超商借書」服務,
進一步破壞了出版業的生態系。
什麼是「超商借書」呢?
簡單說來,台北市民只要持有市圖的借書證,
上網登錄借書之後,這
些書會送到統一、全家與萊爾富等三大超商,
民眾只需要支付單次 50 元的物流費;
還書也可透過超商,
是一項相當便民的服務。
但真的是如此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出版業者認為,
借書系統越便利,
就會越打壓出版社銷售量。
其次,
出版業者也對圖書館採購標案
總是採取最低標的策略感到深惡痛絕
總之,政府用低廉的價格買書、
再用免費的方式流動書籍,
如今還要更進一步採用便利商店系統強化流動性,
自然挑動了出版業的敏感神經。
出版市場今年已經不再衰退
然而,根據 TPI 台灣出版資訊網,
出版市場從 2013 年幾乎頂端的 442億 元
大幅降到 2015 年的 354 億元,降幅約 20%;
同一時期,根據台北市市圖官網數據,
外借人次也從 417 萬下降到 358 萬,降幅約 15%。
兩者的數據同時滑落,
顯示購書量的下降並非來自於借書量的上升。
我們可以推測,
背後有個更結構性的因素影響紙本閱讀市場;
這個結構性的因素,
顯然就是「數位內容的普及性」,
帶動人們閱讀習慣改變、並降低對紙本書與雜誌的需求。
(表一、台北市圖書館外借冊數與外借人次)
(表二、台灣出版市場營收,2013 年到 2015 年)(單位:千元)
但出人意表的是,在連續兩年衰退之後,
出版市場今年已經止跌回穩。
根據 TPI 的統計,
2016 年 1 月到 7 月整體紙本(雜誌加書籍)的銷售額是 166億;
去年同期 1 月到 7 月也是 166 億,約略持平。
分項來看,
書籍類已經從前兩年連續衰退 16%
回穩到僅小幅衰退 3%,
雜誌類更從前兩年的 7%、8% 衰退,重回成長 4%。
整體說來,出版市場今年不再衰退,
這可能是已見谷底的重要訊息。
(表三、台灣出版市場營收,2015年前7月與2016年前7月比較)(單位:千元)
超商借書,影響有多大?
讓我們來預測一下「超商借書」對出版業的實際影響數。
利用超商借書需要花 100 元成本,
大概相當於親自到圖書館的交通費用與時間成本,
說不上貴,但也沒便宜到哪裡去。
再者,在網路書店買書,一本書平均是 300 元,
假設利用「超商借書」的民眾平均每次借 3 本、
每本書成本是 30 元,只有十分之一。
假設這個服務的吸引力能使外借冊數大幅成長 20%
(當中包含從實體借書轉超商借書者),
是 240 萬冊,相當於 7.2 億,因此,
超商借書可能影響書籍出版市場 2%。
我們也可以更異想天開一點,
反過來思考:
假設把台北市圖書館廢了,能不能拯救出版業?
外借冊數粗略抓 1200 萬,
假設平均每本書零售價為 300 元,則為 36 億。
台北市圖書館每年採買金額大約 9000 萬,
中文書大約佔了 5000 萬。
換言之,只要有超過 2% 的借書轉為購書,
對出版社而言就會增加營收──然而,
請勿想得太樂觀,
因為即使轉換率高達 100%,也只貢獻 36 億。
換言之,圖書館對出版業不能說沒有影響,
只是沒有這麼顯著,大概就是 2%的影響數。
更何況,推廣閱讀帶動的風氣,
可能還反過來強化紙本銷售,
這是難以計算的強化效果。
這次爭論真正的重點,
恐怕是好不容易才勉強止跌的出版市場,
在連續兩年大幅衰退之後,目前已經元氣大傷,
才讓出版業者對於任何可能影響市場發展的風吹草動,
都格外敏感。但話說回來,即使營收暫時止跌,
在數位內容付費還不見起色的前提下,
恐怕所有出版商都還是得持續膽戰心驚。
主要還是因為數位內容建置得不夠好
才會讓出版社心驚驚
小編覺得是個不錯的政策阿
本文由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授權轉載,
原文在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