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小澤竹俊
臨死之際,即便失去意識,
仍聽得見周遭的聲音...
照護的臨終患者若是至親好友,
趁他離世前好好跟他說說話。
他包圍在你的聲音之下,
情緒便能安定下來。
我會建議家屬或周遭親友,
對臨終的患者「說說話」。
我會要求「因為患者耳朵仍聽得見,
請跟他說說話」。
舉個例子,患者若是高齡的男性,
我會詢問家屬:
「如果阿公可以說話,
他會想對兒女或孫子說些什麼呢?」
如果家屬回答:
「阿公好像會交代
『阿嬤就交給你們照顧了』、
『兄弟姐妹感情要和睦』。」
我就會建議,
「那麼,請對阿公說:
『阿嬤就交給我們照顧了』、
『我們感情會很和睦』,
如果說中阿公的想法,
阿公肯定會點頭,
『對對!就是這樣。』」
對患者說話的要求,
其中一個目的是
建立死者與生者間的羈絆。
經過這種訓練,
患者往生後,
留下來的人也能在心中彼此對話。
根據上述的例子,
家屬偶爾也會思考
「阿公現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
在看著我們呢?」、
「看到我們照顧阿嬤,
兄弟姐妹感情融洽,
一定會很開心吧?」
可以透過這方式,
和先一步離開人世的至親,
建立內心的羈絆,
對離世所感到的孤獨就會消失。
自身痛苦或煩惱的時候,
這樣的羈絆一定能夠成為支柱,
支撐著我們。
另一方面,
之所以要求和患者說說話,
也是希望患者能平靜安穩地迎接最後一刻。
生命為時不多的人
會有什麼希望、想聽到什麼話呢?
留下伴侶、兒孫的患者,
或許內心想聽到的是「不用擔心家人的事情」。
如果患者喜愛音樂,
或許想聽一聽自己喜歡的歌。
無論如何,不要因為離別將近
而大哭大鬧,
而是在最後一刻都顧慮到對方的心情。
這作法也會成為即將離開人世的患者
重要的支柱,就算失去意識,
至親好友的聲音一定能傳進耳裡。
我如此確信。
本文 擷取自:《面對死亡,我看見的幸福與遺憾:安寧療護2800人中,所學到的生命智慧》
作者:小澤竹俊 出版社:高寶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book可能的任務】
就算明天 世界毀滅,
今天也要 讀一本好書!
帶大家 看更多書、讓生活更美好,
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