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零售與消費品產業正面臨前所未見的關稅壓力,多家巨頭包含Walmart、Sony及Nike被迫調漲部分商品價格,Walmart積極調整庫存及推動電商業務,消費者購買行為成為焦點,產業結構持續演變。
美國消費市場最近出現劇烈震盪,主要零售與消費品巨頭面臨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Walmart (NYSE: WMT)、Sony (NYSE: SONY) 及 Nike (NYSE: NKE)等品牌近期宣布或已執行多項商品調漲,背景源自美國對多國輸入商品徵收新一輪高額關稅,政策餘波不僅衝擊企業獲利,也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荷包。
Walmart最新季報展現韌性,雖成本端因新關稅而持續上升,但依然超越華爾街收入預期,並將全年營收及獲利展望上修至3.75-4.75%。執行長John David Rainey強調,Walmart正藉由提早進貨、加強Rollbacks限時降價、加速進口流程及加碼電商送貨服務,以最大限度降低消費者承受的價格衝擊。數據顯示,Walmart的美國顧客在上季平均購買金額成長3.1%,顧客來店次數也同步提升,反映出消費力尚具韌性。同時,公司線上銷售年增高達26%,並以會員制與加值配送服務爭取高收入族群,戰略轉型告捷。
與此同時,Sony PlayStation 5 遭遇美國15%進口關稅,8月21日起全系列主機美國零售價全面調漲50美元,Pro版售價更上看749.99美元。Sony表示,其成本壓力來自多重因素——原料、通貨波動與美日貿易壁壘。搶攻家庭娛樂市場的同業,包括Nintendo及Microsoft亦陸續調整主機與配件價格。Nike則因產品生產高度全球化,關稅預計使成本大增10億美元,今年6月起針對部分鞋款及服飾在美國調漲售價。
消費者反映兩極,一方面主流零售品牌致力壓低部分類別升幅並以自有品牌作為價格防線,另一方面,商品調價無可避免地壓縮消費者自由支配所得。業界普遍認為,高關稅環境將促使零售業者更積極布局電商、精進庫存管理與推動全球供應鏈再造。
部分學者與專業分析師也提出替代與反對聲音。他們認為,美國大型零售企業的規模優勢使其能夠暫時「吸收」關稅衝擊,但中長期來看,整體消費水平與商品創新能力都可能受抑制,甚至促使外商採取在美短線生產策略。
展望未來,雖然Walmart等零售巨頭短期表現亮眼,但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與消費者購買力的潛在變化,成為值得持續追蹤的焦點。業者如何平衡獲利、價格與消費者需求,將是零售業下半年的關鍵命題。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