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1.2萬座老舊離岸油氣平台面臨退役,各國正積極推動再利用,從碳捕集、氫能、風電、漁業到太空與生態多元創新,展現能源與環境雙軸轉型契機。
全球石油與天然氣離岸平台邁入大規模退役高峰,國際能源署(IEA)預估未來十年內,北海與墨西哥灣各有約1500座,亞太區更有超過2500座老舊平台需拆解或轉型。這不僅是產業結構改變的挑戰,更是能源轉型、環境修復及新產業發展的契機。
其中,最具前景的再利用方式莫過於碳捕捉與儲存(CCS)。以英國HyNet North West計畫為例(主導 ENI),利用既有149公里油氣管線,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導入利物浦灣下方的枯竭氣田,成為大型碳儲存示範場。北海化石能源基礎結合CCS、氫能管線佈局,不僅可省下數十億英鎊新建成本,也加速歐洲減碳目標進程。相關案例顯示,油氣產業的運營管理與技術能力,可無縫接軌新型低碳事業。
保留原油平台結構,還能直接轉型為氫能生產樞紐,特別透過離岸風電供能,與現有管線連接陸地。荷蘭PosHYdon、英荷聯盟的試點專案,成功驗證現場製氫送陸的可行性;唯一瓶頸在於規範協調與政策速度,業界共識『技術成熟,關鍵在政策統籌』。
在再生能源領域,舊井架可作為海上風電機組基礎,不僅節省材料、減輕生態衝擊,也可融合綠色氫能方案,助力歐盟及荷蘭等地海風發電目標,有效提升離岸平台價值延續。
此外,部分平台已打造成商業養殖場、海洋生態觀測站甚至人工珊瑚礁。例如美國Rigs-to-Reefs方案已將數百座退役井架變成海洋生態核心,有助增進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出現作為潛水渡假村的創新應用,馬來西亞Seaventures平台自1997年起就吸引全球潛友。
另有少數計畫探索太空產業,如SpaceX曾購買美國墨西哥灣離岸平台,預期發展為火箭發射基地,雖稍後放棄,卻顯示市場未來巨大潛能。義大利、德國,甚至肯亞亦有海上升空站規劃案。
儘管資源再利用充滿契機,專家強調推動關鍵在政府引領與政策配套,民間投資需明確長期規畫與收益機制配合。展望未來,全球離岸平台轉型將持續朝低碳、綠能、生態與新興產業多元布局,不僅緩解舊產業環境壓力,更開啟跨界創新經濟新局。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