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Mr.6
上次在賣場看到一家人的故事,
感受很深。
那個大約初中年紀的孩子,
因為亂跑,
身體突然撞向大賣場廣告看板,
當場將看板撞出一個大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爸爸責備孩子,
孩子的吼聲,竟比爸爸還大聲
賣場的人員聽到聲音,
從遠方漸漸走近,
還沒走到這家人身邊,
那位爸爸先對自己孩子責備起來:
「你知道你這樣做,哪裡不對嗎?」
爸爸生氣的說。
這時候,那個兒子,
大概是因為自己驚嚇
又加上眾人圍觀注意下感到「很丟臉」,
也生氣起來,
對爸爸大吼:「我又沒怎樣!」
孩子的吼聲,比爸爸還大聲。
接下來,
猜猜看發生何事?
發生了一件事,
讓在旁的我,印象非常深刻。
媽媽竟然也「開罵」
但不是罵兒子,而是罵爸爸
旁邊的媽媽突然說話了──
就在人員抵達現場之前,
媽媽開口的第一句話,
竟然也是出言「開罵」。
她不是罵孩子。
而是罵那個「爸爸」。
那聲音之大,
好像連珠砲,砲火「猛烈」,
我們都轉過頭去看那個媽媽──
「你好像對你的兒子總是很差耶?」
「你兒子是上輩子欠你什麼嗎?」
「他是故意的嗎?」
「你幹嘛這樣對他?」
我們不禁瞄了那爸爸一眼。
本來眾人都以為爸爸應該也跟著生氣的「回嗆」,
就當我們都準備「看好戲」的時候,
沒想到
那位爸爸好像突然想起什麼,安靜了。
竟然不說話了。
沒聲音了。
那位爸爸不反駁那位媽媽的話。
也沒有再指責兒子。
媽媽「護著」兒子離開,
而爸爸神情落寞的處理後續
這時候,賣場的人員也已經趕到,
那個畫面,
大約就是媽媽「護著」兒子默默離開現場,
爸爸獨自繼續和大賣場人員說話,
大概是在交涉賠償的細節……。
我特別深刻的,
是那位爸爸的「表情」。
那位爸爸沮喪又低調的神情,
似乎不是因為兒子毀了那公物,
也不是因為要賠償,而是──
而是,
他剛剛「毀了」和他兒子的感情。
那沮喪的表情,
我印象很深刻。
也了解,
這就是這年頭小屁孩的「由來」。
一方管教時,
另一方卻「收攏」孩子
每一個家庭的父母親
或許原本都是有意「管教」的,
但適時管教的時候,
另一方卻「見獵心喜」,
忘了這是「機會教育」的重要時機,
而拿這個時機來「收攏」孩子。
如果說那個撞破一個大洞事件,
對這一家人有任何的成長,
那麼,是誰「成長」了?
那位孩子,
不會成長,
因為他罵了爸爸之後離開,
一句道歉沒說,
被媽媽拉著離開了。
那位媽媽,
摟著護著孩子離開現場,
孩子說:「我愛你,媽媽。」
繼續這樣下去,
孩子不會「成長」
只有那位爸爸,
痛苦地學到了一件事:
當孩子下次再撞個大洞,
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出聲、
不要責備、默默就好,
不然,孩子會更討厭他。
再這樣下去,受害的是誰?
我看著那位走掉的孩子,
還有那個不斷賠不是、
面帶極沮喪表情還一直瞄著他
離去兒子的背影的爸爸,
突然很有感──
小屁孩父母不是不教,
而是怕被老伴捅一刀;
小屁孩的問題有時候不完全是教育問題,
還有一部份是婚姻問題,
因此,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各位父母們,不要讓小孩被罵的時候,
養成「靠勢」會叫媽媽親人幫忙的習慣!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家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