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切的論戰,
從陳文茜小姐的
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開始,
接著柏克希爾哈薩維
彭明輝教授柏克希爾哈薩維錯在哪裡
及元毓說高房價壓根是假議題,陳文茜偏偏來當老憤青等
相繼加入討論的行列。
看完上述全部的文章後
我認為論戰的爭點主因是....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其實
兩方並非在同樣的架構下討論
陳文茜小姐及羅賓漢悖論
立足在不同時代一同生活在台灣的族群,
其生活品質與經濟壓力
為何有著巨大的差異,
再進一步探究
可能是哪些通則性的問題造成這樣的現象。
至於柏克希爾哈薩維及元毓說則是立足在
「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成就」的物競天擇邏輯下,
認定買不起房子都是年輕人不夠努力所致。
這就好像要從兩個有著完全不同假設的經濟模型中
硬找出誰對誰錯,
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
我想換個角度來討論這個事情,
假設我們的政府
願意接受陳文茜及羅賓漢悖論這樣的忠言逆耳,
願意傾聽目前年輕族群苦於經濟壓力的心聲,
進而修正部分的政府制度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老一輩的長者願意相信年輕人的困境
不全然因為好逸惡勞,
願意體會年輕一代面對的經濟環境早已不復以往。
如果年輕族群
不再將老一輩之前胼手胝足
所累積的財富視為不公不義,
願意在比較不如意的大環境中更加努力;
若彼此都能將心比心,
看到自己曾擁有的幸福與對方的現在困苦,
民主制度就能折衝出比較合宜的應對機制;
如果彼此堅持己見,
認定別人的成就來自於剝削自己的權力,
那所有的討論都將淪於情緒與意氣之爭。
其實我們最該感謝的是台灣
這樣多元且開放的言論自由
才能讓所有的論述
都能有機會讓關心的人看見
這也是我認為台灣面對世界的
最大競爭優勢。
誰對的起誰或誰又對不起誰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對的起你自己嗎?
政府有真正為弱勢的青年做了什麼?
青年又為自己的前途做了什麼?
前輩們又能給予國家未來希望怎樣的幫忙?
伸手永遠比出聲有用!
如果台灣的政府與人民
以及兩個世代之間
都能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體諒
幸福才有真正來臨的一天!
本文由 Dolin66的部屋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