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害怕買房後,房價跌跌不休!
最近跟一群朋友吃飯聊天時,
談到今年台灣房地產價格下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就有一位快要結婚的朋友嘆氣說道:
「房價下跌對於升斗小民而言的確是好事,
然而就是因為知道未來房價會下跌,
反而不曉得該在什麼時間、
出怎樣的價格來買自住的房子,
因為很害怕真的出手買房後,
房價依舊跌跌不休,
這樣住在房子裡的心情會很差。」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民眾害怕自己
是買在房價最高點的受害者
台灣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趨勢,
已經從兩年前的「只漲不跌」、
到今年初的「高檔盤旋」,
以及最近的「到底會跌幾年?」,
台灣房市價格下跌的預期心理已隱然成形,
這樣的氛圍會造成想要買屋的消費者躊躇再三,
害怕自己成為買在房價高點的受害者。
為什麼會對房價繼續下跌
感到如此敏感與排斥?
如果用同樣的邏輯,
越早買越新的蘋果手機一定越貴,
為什麼消費者不願意等更新的機種推出後,
再去買已經折價過的手機?
當我們買新車時,會在意一旦開車上路後,
車價立刻砍半打折?
為什麼我們不會在乎前述這些東西
新入手後都會折舊,
卻對買房自用後,
房價繼續下跌如此敏感與排斥?
「錨定現象」:在進行決策時,
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筆資訊
這牽涉到另一個心裡迷思「錨定現象」,
因為從民國91年到103年,
台灣房地產價格一直呈現強勢上漲的格局,
因此大眾心理對於房地產的保值
與抗跌性已經有了一個既定印象,
就算最近的房產相關數據
都反應價格已然搖搖欲墜,
消費大眾也能接受
未來房價下跌的可能性遠大於上漲,
潛意識中卻仍不願意接受
這個與內心「既定印象」相反的狀況,
導致自己在買屋自用時,
不願意成為違背那個舊印象的範例。
在最壞的狀況下,
買房不會成為家庭經濟上的沉重負擔
綜觀過去中央銀行利率的高低區間
大約落在2%左右,
所以假設未來房貸利率
會比現在上升2%的最壞狀況下,
仍能將每月房貸支出控制
在家庭每月收入的35%以下時,
這樣的買房行為
就不會成為家庭經濟上的沈重負擔。
「投資」與「自用」的差別
「投資」與「自用」是出發點
完全不同的兩種決策思維,
就像你不會期待穿在身上的衣服、
低頭使用的智慧型手機、
代步用的汽車在用個3、5年後,
還能賣的比買進的價格更高吧!
如果用了3、5年的東西就會折價,
那去期待自住個10年以上的房子,
未來賣出時價格還要比成本高,
特別是在房價已然高檔的當下,
是否太過天馬行空了些?
建議:放緩買房的步伐
如果真的無法突破買房自住
不等於投資的思維障礙,
那我建議還是放緩買房的步伐,
因為房地產價格趨勢一旦反轉,
其持續的時間往往長達10年以上,
至於等待房價落底的這段時間
該怎麼解決自己與家人的居住需求?
就是追求買房買在最低點時,
必須承擔的機會成本。
本文由 Dolin66的部屋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CMoney理財寶 有Line官方帳號了 !!
搶先訂閱 最新理財訊息,
歡迎 加我們為好友 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