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社會常將大學畢業生
在職場上供過於求的現象,
歸咎於升學主義
以及大家對學位的盲目追逐。
更有人指出,
此一現象背後其實源自於
華人文化傳統中所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當高等教育畢業生
無法在社會受到重視或充分發揮,
就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聲音:
「讀書無用論」,
主張年輕人應及早到企業實務中從頭學起,
不必浪費時間接受高等教育。
針對此一議題,
可以提出幾點說明與延伸想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第一
古代的中國年輕人
若想脫離農民身份,
唯有讀書做官一途。
讀書考試是除了「戰功」之外,
取得公職並進而提升社會地位、
增加家庭所得的主要途徑。
社會普遍以「讀書、考試、做官、
光耀門楣、庇蔭子孫」為人生目標,
當然造成「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價值,
而且一直留傳至今。
然而,
現代工商業發達,
在產業價值鏈上,
可以創造價值的活動很多,
從研發、製造、產品設計,
一直到行銷企劃、倉儲物流、售後服務,
都能產生附加價值,
或成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換言之,在現代社會中只要能創造價值,
做出貢獻,
就能換得應有的報酬與社會尊重。
專業技術人員的成就,
未必低於官員或高階管理人員。
第二
現代社會中
創價的主要來源是知識
知識的取得來自學習,
知識的日新月異,
更使「終身學習」勢不可免,
而讀書則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人主張讀書無用,
主要是因為沒有讀到有用的好書,
或學校裡所傳授的知識不合實用。
因此,在現代應強調的是「求知」,
而「讀書」只是求知方式中,
較有效率的一種。
第三
「學習」或「終身學習」
的興趣、習慣、能力,
乃至於虛心學習的態度,
對現代人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因此我們對年輕學生不應一味要求他們「讀書」,
而是設法讓他們養成求知與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若只強迫年輕學子讀一些不能啟發思考、
無助於解決問題,
只能應付考試的「書」,
長期結果可能只是扼殺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已。
第四
根據以上分析
可見我們當前
除了培養熱切求知的心態
還需要「實用價值的好書」
這些書應能有效記錄、
解析實務世界中解決各種問題的經驗、方法,
以及背後的思維方式與架構。
換言之,
我們應設法多出版一些「有用」的書,
萃取「萬般」的精髓,
成為可以不斷傳承、精進的「學問」,
以破解「讀書無用論」的迷思,
進而提升經濟社會中創造價值的能力。
傳統思維中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
應該改成
「萬般皆可為上品,終身學習創價高」才對。
●本文于2009年刊載於《今週刊》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
念對自己有幫助的書
才是真的有學到東西
如果只是死讀書
最終會淪為讀書機器阿...
本文由 司徒達賢教授論壇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