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老生常談的「記帳」
卻能開出讓人驚艷的花朵,這樣的故事
雖然不可能在每個人的人生颳起龍捲風
一下子徹底改變財務狀況
但簡單的事重複做
涓滴成河所累積的實力,將不容小覷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記帳」的威力吧 ...
(贊助連結)
靠「記帳」培養你對數字的敏感度
許多投資名人都有在記帳
許多知名企業家
如石油大亨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與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Carlos Slim Helu)
從小被父親要求記帳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從有第一筆收入起
就開始記帳。當然
記帳不能幫你累積大量的財富
但能培養你對數字的敏感度
擁有30年以上記帳經驗的
賽珍珠基金會理財課程講師傅芝英表示
學習收支管理是每個人財務的基石
而記帳則是做好收支管理最重要的第1步
傅芝英自己少有投資理財
個人及家庭收支都靠記帳管理
沒想到30多年來靠手中的一本帳
不但成功換屋,也栽培女兒到英國留學
「收入入帳後,第1件事是扣除當月的儲蓄金額,
剩下多少錢,再決定你過什麼生活。
而計畫用來花費的錢,就必須要記帳。」傅芝英說
避開記帳 4 地雷
不過,把每天的每筆支出詳實記錄下來
1天、2天甚至1周或許人人做得到
但有紀律的從不間斷執行
甚至更進一步把記帳當成資產累積的基石
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成功。想要成功記帳
進一步達到資產累積、財富自由
賽珍珠基金會提點以下這幾個地雷絕對不能踩到
地雷 1 : 只記流水帳
這樣記帳沒有效益
傅芝英指出,對完全沒有記帳經驗的人來說
初期一定是記流水帳,把每天花了多少錢寫下來
而且記過就算了,頂多算一下每天的總花費
但是,這樣的帳並沒有意義
賽珍珠基金會表示,做任何事
都需要有成就感才能持之以恆,記帳也是如此
記流水帳,錢只會跟流水一樣東進西出
時間久了,便會覺得記帳沒有效益
因為看不到儲蓄的數字,只看到花錢的數字
久了更讓人灰心
地雷 2 : 帳目沒有分類
分類才能看出哪裡花費最多
記帳最重要的目的
就是看出自己在哪部分花費最多
因此帳目內容必須要進一步分類
賽珍珠基金會建議依照個人需求
將帳目分為飲食、交通、居家、保險、交際等大項
如此一來,就能看出哪一大項支出最多
讓記帳有意義
經常輔導學校、基金會、
弱勢團體的花旗(台灣)銀行公共事務長阮淑祥
建議把每一大項再做細分
例如飲食部分能再細分成三餐、飲料、零食等不同
阮淑祥提到,過去輔導大學生記帳時
發現大學生每天喝很多手搖茶,一杯30~50元
1個月累積上千元,「每天只有少少的零錢支出不會有感覺
但每個大學生看到自己1個月飲料喝了上千元,都嚇一大跳。」
阮淑祥說,初期記帳時會引導大家擬定想要的目標
有些大學生想要一支iPhone
發現只要不喝手搖茶3個月,就能買到
因此覺得記帳效益高,「這些都需要透過將支出分類,
才知道錢從哪裡花掉。」
地雷 3 : 沒有回頭檢視帳目
回頭檢視,才能有效地改善
記了帳,一定要回頭檢視
觀察記帳最後失敗的原因
多是記帳後沒有再回頭檢視
並且有效地改善
若看不到省錢的效果及儲蓄長大的數字
容易讓人喪失記帳的動力
一般來說,檢視的頻率最好以「周」為單位
這樣一來,下一周才有檢討與進步的空間
賽珍珠基金會說,實際執行1周,並有效分類後
就能看出支出漏在哪些項目
下一周在花費時,自己也會稍微控制
另外,傅芝英也提醒
記帳最好的時間就是每天睡前
許多家庭主婦到睡前才真正擁有自己的時間
這時以「情境式回顧法」
仔細思考從早上出門到晚上回家
去了哪些地方、花多少錢
每一筆帳都確實記錄下來
能增加記帳的持續力
地雷 4 : 沒有金融工具鎖住記帳成果
透過金融工具,延續記帳的習慣
傅芝英根據自己擔任講師的經驗指出
初學者在記帳1年後很容易中斷
為了延續記帳的習慣
最好透過金融工具來鎖住記帳的成果
從15歲就開始記帳的
永豐銀行財富金融處副總經理韓志宇表示
比較積極的人可開始投資
以入門最容易的共同基金而言,
了有專業經理人代為操盤
定期定額投資每次最低只需3000元
一般投資人都有能力參與
若是個性較保守,則可考慮銀行的零存整付
傅芝英自己就採取此方法。為了做零存整付
還特地到台灣銀行開設帳戶
和銀行約定1年時間,每個月都固定存入一筆金額
1年後就能累積較可觀的一筆儲蓄
可規畫用來投資,或完成自己的夢想
「記帳」是致富的第一步
許多人認為,記帳只能省小錢
不能存到大錢,也不能靠記帳致富
但在理財中,記帳是承先啟後的一步
藉由記帳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
先存下一筆緊急備用金,面對生活中突來的大筆意外支出
不用再驚慌失措,能為自己帶來安全感
然後再一步步達到理財目標的成就感
實現人生每個階段的夢想!
非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