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怎麼躺著不起來?和孩子討論生死時 聰明的爸媽 絕不說「小孩子不懂、不要問」!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 2016-03-04 09:13
  • 更新:2020-08-07 15:22

和孩子討論死亡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死,雖然是社會忌諱的話題,

但談論生命教育,就不能避談死亡。

到底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談論時父母又該注意什麼地方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傳統社會將死亡視為禁忌話題,

長期投入生死教育工作的

南華大學兼任教授紀潔芳觀察,

很多人忌諱和小孩談死亡,

「不曉得要講什麼?怎麼講?」

以為不和孩子談,他們就不會擔心,

於是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

「阿公睡著了」或是

「阿嬤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甚至是「你長大後就會知道,

現在不要問、也不用問」。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黃柏嘉

還記得自己念小學三年級時,

最心愛的鸚鵡放在門口,

他看到有許多血跡跟遭破壞的鳥籠,

疑似遭到野貓的攻擊,但他媽媽堅持說:

「小鳥是跑去找牠的媽媽了,」

並且不允許他因此而難過,

要他開心的祝福牠。

 

談死亡,需配合孩子的認知發展

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許禮安建議,

若長輩生病住院,

不妨適時帶孩子看望長輩;

有些人可能覺得醫院環境不適合小孩探病,

但「讓孩子跳過長輩生病住院的過程,

最後直接討論喪禮,

等於是丟個震撼彈給孩子」。

 

在 6歲以下孩子的認知裡,

死亡只是暫時受傷、是可以恢復的。

 

黃柏嘉分享一個例子,

有個 4歲男孩是阿公一手帶大的,

在阿公的喪禮沒什麼太大反應,

最後跑去踢阿公的棺材,大人見狀大罵,

細問之下才知道孩子以為

「這樣子亂踢,阿公會起來罵我。」

因為孩子以為死亡只是暫時的,

當他們知道不會再恢復時,

會非常驚訝、產生焦慮。

 

黃柏嘉建議,配合孩子認知和情緒的發展,

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和他談死亡。

剛開始先從簡單的聊起、講入門就好,

重點是不迴避、坦然的接受孩子問問題,

確認孩子想知道的是什麼;

爸媽不用一次就想把死亡談得很清楚、透澈,

只要回答孩子想知道的層次、

當下能懂的狀態就好。

 

研究也顯示,

當大人所講的死亡內容遠超過孩子想了解的,

孩子會感到過度焦慮,

甚至出現失眠、退化的行為。

 

 

大人可以如何與孩子談死亡呢?

紀潔芳指出,大人可以和孩子談死亡是指,

「一個人的身體永遠停止工作。」

黃柏嘉也建議,可以和孩子談

「不會再繼續」的「結束」概念。

 

紀潔芳建議,

除了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和恐懼,

大人也可以坦誠表達

自己的悲傷及對死者的思念,

討論的過程中,

記得告訴孩子他是被愛的、被支持的,

適時給予擁抱、握手。

 

最後,黃柏嘉提醒,

很多家長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

忘記照顧好自己的內在感情

或迴避正視自己的情緒,

「大人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才有能力照顧其他人的情緒,」

不致於讓自己的害怕或焦慮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

 

 

紀潔芳教你用書本談死亡

1. 生命理念建立:

《精采過一生》、《一片葉子落下來》、

《獾的禮物》、《花婆婆》等繪本,

自然書《生命有多長》,

《哆基朴的天空》動畫電影。

 

2. 祖父母或家人過世: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阿嬤‧再見》、

《豬奶奶說再見》、《好好哭吧》、

《爺爺的牆》、《馬提與祖父》、

《想念外公》、《地球的禱告》、

《好好哭吧!》、《再見,愛瑪奶奶》、

《牛奶糖樹》、《葬禮之後》、

《你到哪裡去了》、《天使的花朵》等繪本,

《媽媽的臉》、《生命的樂章─人生四季之歌》等短片。

 

3. 寵物死亡:

《毛弟,再見了》、《小鳥,再見!》、

《想念巴尼》、《我永遠愛你》、

《再見了,麥奇》、《再見斑斑》。

 

4. 同學過世:

《小魯的池塘》。

 

本文擷取自:

《未來Family 3月號/2016 第9期》

阿公怎麼躺著不起來?和孩子討論生死時 聰明的爸媽 絕不說「小孩子不懂、不要問」!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片翻攝自 天下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邀請真心想為家人的快樂幸福而努力的你加入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