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國際新聞彷彿很遠,
事實上那都是一個又一個值得反思台灣的故事。
當我們被巨量的資訊淹沒時,
能不能有時間停下來,了解世界發生什麼事?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一張敘利亞移民小男童,
溺斃伏臥在土耳其海灘的照片,
在網路上瘋傳,
移民議題頓時在國內占盡討論版面,
除了感傷、悲哀、憤怒之外,
你真的了解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嗎?
國內新聞媒體追求時效,
處理國際新聞大多以吸睛、獵奇、
感性的軟性新聞為主。
大量的資訊排山倒海而來,
大家用二分法討論著收留或不收留移民的國家,
卻鮮少看見關於歐陸各國如何資源分配,
以及社福保障的討論。
媒體難有足夠的時間,
整理事件發生的脈絡,
缺乏資源經營深度的國際專題;
而觀眾,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停下來,
關心遙遠的國度?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記者克里斯.福克斯(Chris Fuchs)
曾在台工作,去年發表專文指出,
台灣愈來愈專注內部事務,
對外在世界不感興趣,缺乏國際視野。
真是如此嗎?
28歲的廖芸婕,跨國自由記者,
曾深入衣索比亞,
以吉貝3號水庫興建議題,
反思台灣美濃反水庫運動,
完成《我們掙扎,築起家園》;
她也到過車諾比核災創傷最深的白俄羅斯,
記錄30年倖存者的生活,
完成「遙遠人聲」網路專題,
1個月內超過1萬人次點閱,
也入圍了今年的卓越新聞獎。
她擅長用國際情勢連結台灣,
世界不遠,其實離台灣很近。
從大型國際專題中,廖芸婕發現,
「台灣人對於深度國際新聞的敏銳是可以培養的。」
但我們不要總是用自以為的中心觀點,
或是置身事外的邊陲,讓世界離我們很遠。
世界不遠,其實離你很近
很多人說國際新聞離大家太遠,難以親近;
更多人不解:了解世界百態,
聽見、看見了,然後呢?
國際上發生的事情,
能扮演台灣社會的前車之鑑,
廖芸婕以難民的事件為例,
一張照片讓移民的議題曝光,
而我們可以怎麼從中反思台灣呢?
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超過55萬,她說,
當我們用憐憫的心情關懷國際移民議題時,
我們或許也能從中思考,
一直以來被這個島嶼忽略的外來移民的處境。
從衣索比亞到白俄羅斯,
廖芸婕選擇的議題,都是與戰爭、非人道、
言論不自由的國度有關。
廖芸婕認為,媒體是個擁有麥克風、
有特權的角色,即使她常常需要臥底採訪,
面臨生命的威脅,
但是她天生的好奇心與對新聞的使命感,
讓她特別在意那些「發不出的聲音」。
世界應該是多元的,
但主流的國際新聞常常代表某種特定立場,
尤其在箝制言論的國家裡,
總是有媒體記者遭到逮捕,
難以對重要的議題發聲。
當言論不自由的國家,人民渴望發聲,
卻讓性命飽受威脅時,回頭看台灣,
「我們不是更應該珍惜可以思考、
辯論的機會嗎?」她說。
沒有絕對是非,給鉤子不給答案
走過許多國家,
看見矛盾又錯綜複雜的世界,
廖芸婕明白,沒有絕對是非對錯,
每一個人都應該設身處地的去想:
「為什麼他們那麼做?」
白俄羅斯專題裡,
她目睹核災過後的倖存者,
選擇與輻射共存亡,一個個悲劇呈現在眼前,
她想說的,不是反核或擁核的二元立場,
而是希望真實記錄災難背後,
平民百姓生存的掙扎。
在任何時空,都必須嘗試翻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會給鉤子,不給答案,」
她希望自己是丟問題的人,
真實呈現不同立場和處境,
不片面強化已過度標籤化的世界,
讓大家從對和錯之中思考原因和問題,
再透過討論一起找方法。
一件事情的發生,
背後隱藏的是國家的民族性及難以擺脫的歷史,
「如果可以聽見不同的聲音,
看到更多的掙扎、矛盾及脆弱,
那麼我們便能更寬容、理解他人,」廖芸婕說。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