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希望有一天,
會有另一個人這樣告訴他的朋友:
「曾經有這麼個台灣來的少年,
送了我一張明信片,
讓我有機會開始認識那美麗的小島……。」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第一次去東南亞,是去清邁當背包客,
放了假就買了廉價機票背了包包就飛過去,
那是我第二次自己跑出去。
這趟旅程讓我印象最深的
不是泰國富麗堂皇的佛寺,
而是兩個廣東的女孩。
雖然我是個樂觀開朗的人,
但是第一次到清邁,又一個人,
加上不像日本有漢字可以通,
泰國美麗典雅的文字就像天書一樣。
所以這趟旅程一開始我都戒慎恐懼,
深怕一個人在國外出什麼差錯。
一天晚上決定好要去素貼寺看看,
隔天坐著嘟嘟車就去了,
到了動物園以後還要轉到山上的車。
車上有很多外國人,來自中國、韓國跟西方臉孔的。
我發現有兩個年輕的中國女孩,
她們在車上聊得很開心,
長得滿漂亮,但我也不敢搭訕。
在素貼寺逛了一圈以後,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就在旁邊樹下看著幾乎都是中國遊客的素貼寺。
看到有個爸爸開始敲寺廟圍牆前的編鐘,
重點是編鐘前面就有用中文寫「請勿敲打」,
心理覺得可惜,不過也見怪不怪。
突然看到那兩個女孩也在瀏覽寺廟,
看他們好像在找什麼。
走到了我面前,用英文問我,你知道廁所在哪嗎?
「那邊左轉就是了。」我直接用中文回他們,
他們驚訝一下,問我:「你也是中國人啊。」
「阿…我是台灣來的。」
我尷尬地回她們,這簡短的對話就結束了。
那時候,我也是很害羞地不大敢跟陌生人攀談。
準備好時間,下去要做回程的車,又遇到那兩個女孩。
「真有緣啊!」其中一個這樣跟我說。
我回一聲嗯,就在車上坐著。
在車上,她們就坐在我對面。
司機還在等其他乘客,車上就我們 3 個人。
我故意把視線撇到其他地方,覺得有點尷尬。
「你也是學生嗎?」我又回一聲是,就低下頭。
想不到她們開啟話匣子。
問我去過哪裡,要待幾天。
「你只待 4 天啊?可惜啊,
我們也是放假出來,會玩個 10 天吧。
你知道我們在城區吃了什麼什麼……。」
突然我覺得她們人真熱情,
還大方跟我推薦很多地方可以去看看,
「我姑姑也嫁到台灣,
她有一次做台灣料理給我們吃,滿不錯的,」
她們娓娓開始跟我說著很多故事。
她們兩個都是廣州人,
高中同學,大學讀不同學校,
趁放假一起出來玩。
「我以為廣州人講話都有廣東腔,
你們講話字正腔圓呢。」
我問了這句滿無俚頭的話。
「我才以為台灣人不會講普通話呢,」
一個女孩開玩笑地回我,另個女孩答腔
「我們有廣東腔啊,
我在河南念書攤販一聽我聲音就知道我廣東來的。」
講完大家相視而笑。
在途中,車上有一個來參拜的泰國婆婆也要下山,
兩個女孩看到一些路邊的東西。
就問婆婆那是什麼,
我心裡一開始還暗笑她們的迂,
語言不通,大概也談不上啥吧。
想不到比手畫腳下,
婆婆也能知道她們在問問題,
也比手劃腳地回應她們。
我看得瞠目結舌,接著婆婆還教她們講些泰國話,
雙手合十說「口坤卡」,意思是謝謝。
只見一個女孩拿出筆記本紀錄婆婆說的。
她們語言不通也談了十幾分鐘。
婆婆因為這兩個外國旅行的少女,笑得很燦爛。
要下車了,我準備下去,
他們要到更後面的站。
其中一個女孩從包包拿出張明信片
「來,這送你,這是我們學校的明信片,
有機會也可以來大陸看看。」
拿到這張明信片的當下,好像被電流電到一樣。
這兩個女孩人也太好,
但是我當時太害羞不敢留聯絡資料。
但是那個當下,我對中國的印象整個都改變了。
原來大陸也有這麼有文化、這麼熱情的人,
這兩個大學女孩(我當時連名字都不敢問),
就只是在車上跟我分享些故事,
送我一張明信片,跟婆婆說話,他們不只傳遞正能量,
讓我這趟小心翼翼的旅程看到「最美的風景」,
也完全改變我對中國大陸的看法,
我心裡想,這真是國民外交的好典範。
回國以後我開始想,
下次旅行,我也要把台灣帶出去。
讓世界透過我這個好青年看到台灣的好。
因為我自己也很喜歡攝影,
我就選了幾張我在一些台灣景點拍攝的作品,做成明信片。
從那之後,我只要在國外,
就嘗試著跟每一個所遇到的人交談,
聽他們講故事,也跟他們分享台灣這可愛的小島。
之後我到胡志明考察,
準備了幾百張自己做的明信片,
學一些越南話,上了計程車就告訴司機:
「我是台灣人。」很多司機沒回我,
只是點頭,一開始滿氣餒的,
看來只有台灣的司機真的很熱情很愛聊天。
但當後來下車時,我送司機我做的台灣明信片,
他很驚訝,板起的臉露出微笑,對我點頭示意謝謝我。
有一次我們一行到按摩店,
躺下來準備腳底按摩,
我就用我很破的越語告訴按摩小妹:
「我是台灣來的。」
按摩小妹大概被我怪腔怪調的越語逗得很開心,
跟他的同事笑得很燦爛。
她們試著跟我用越語聊天,
問我幾歲,有沒有結婚。
其實大部分我都聽不懂,
只能跟她們比手畫腳亂講,
不知道是不是我長得太好笑,
看我回應後她們常常大笑。
後來其中一個年輕師傅在幫我同學按摩的同時,
就跟我說她旁邊的同事問我要不要娶她。
其實她們講的話我通通聽不懂,
但是牽起我的手,跟她女同事的手放在一起。
然後比出結婚戒指的樣子要給我們戴上,我就懂她的意思。
她指著我,摸了摸自己臉,
然後比出讚的手勢,原來,她說我很帥。
其實他們一開始也不知道台灣在哪,
一直問我是不是中國人。
我拿出手機,點開 Google 地圖,
指台灣給她看,我告訴他們,我們講中文,
但是跟中國又有很複雜的關係。
他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然後又笑了出來。
最後我送給他們台灣的明信片,
每個都很高興的跟我致謝。
原來,造成隔閡的從來不是語言跟文化,
而是自己心中的偏見跟歧視,
放下成見,就能超越一切的藩籬,
讓不同文化的人有了「心」的連結。
就這樣,沿路我們遇到所有人,
不管在餐廳吃飯,還是跟路邊菸販買菸,
我都會跟服務生,賣菸的阿婆,先用越南話說,
「你好,我叫小樹,我們是從台灣來的」。
試著聽他們生命故事,跟他們分享台灣這塊寶島的趣聞。
途中也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例如姐姐嫁給台灣人的華人皮條客,
在胡志明讀書的大學生......不分身分階級,
他們都跟我們分享一些事情,
讓我們更認識越南這片土地,
而不只是過客走馬看花,只留下腳印。
其中遇到幾個大叔,這樣搭訕聊完後,
甚至給我他們的電話,告訴我他們住哪,
有機會再來胡志明可以找他們。
因為這樣,這趟旅程我們遇到數百個人,
聽到很多不同的故事,認識很多不同的朋友。
有一次在西貢廣場買完衣服時,
結帳以後我送給店裡阿姨一張台灣明信片,
她很高興的拿給左右攤販看,說這是台灣。
好幾個人就這樣圍在她的旁邊,開始談起台灣,
有人說,我有親戚去台灣了,
那裡滿不錯的,人都像小哥一樣友善。
突然,我心中有種自豪感,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到旅程最後,我的明信片都發完了。
兩百多張,有許多人從完全沒聽過台灣,
到認識這可愛的小島,
而我也透過這樣亂搭訕攀談,
更真正認識這個國家。
一個簡單問候,一張薄薄的印刷品,
就能牽起兩個不同國家的橋樑,更加認識彼此。
旅行,不只可以充實自己的生命內涵,
不只能帶著滿滿的回憶回國,
更有機會把我們深愛的寶島台灣一起帶出去,
用真誠劃破語言文化的隔閡,建立起橋梁。
你,也準備好帶著「台灣」一起出去旅行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 延伸閱讀:
- 科技人才為何紛紛留美當台勞?──「我沒有一天不想家,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
- 台灣,妳還停留在英語至上的外語觀嗎?
- 「印尼好聲音」:數十萬粉絲、跨國爆紅的網路歌手,真實身分竟然是......
- 從對倫敦地鐵的觀察,重新思考低頭族
- 人口少土地小,我們就該向中國與世界認輸嗎?──從歐洲小國看台灣的困境與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