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巴菲特表現不如大盤,隱含的意義非同小可
價值投資被忽略久了,終究會物極必反
「食」是剛性需求的典型代表
大宗農產品價格開始反彈或是一個提醒
動盪的二○一五年終於過去了
美國在股市、債市沒有崩盤的狀態下
萬般猜測中啟動升息
人民幣於八月跌破眼鏡的閃貶
造成全球股市短線暴跌然後自我修復
目前回頭一看,感覺也沒那麼震撼
加上人民幣被納入SDR後貶破八月低點
亞洲市場並未恐慌,顯然市場逐漸適應人民幣國際化的浮動走勢了
陸股歷經二○一五年六~八月的大幅修正後
目前呈現穩步盤堅
( 贊助商連結 ... )
二○一六年投資策略
全球不安的區域衝突及恐怖攻擊並未打趴歐股
難民潮也未影響德、法的經濟增長
歐元區二○一五年第三季GDP年增一.六%(比台灣好太多了)
國際油價的崩跌似乎也沒搞垮俄羅斯
倒是戳破了垃圾債券的泡沫
而台股歷經高低近三千點(一萬↓七千二百點)的落差洗禮之後
目前處於橫向區間震盪整理
經過二○一五年的考驗
投資人若毫髮無傷甚至於獲利
就不能稱為「一般投資人」了,恭喜您現在可以過關晉級了
面對全球不確定因素仍多的二○一六年
加上國內重大選舉的變數
投資人該如何應對呢?
就短期而言,農曆年前臺灣的出口表現能否不再衰退
我們可追蹤領先指標(外銷接單)數據
經濟部公布的十一月外銷訂單總額為四○七.六億美元
較十月衰退四.二%,也比去年同期衰退六.三%
較市場預期的為低,且連續八個月負成長
七大類貨品十一月訂單皆呈衰退
資通訊年減○.四%,是連續十五個月正成長後首見轉負
電子產品也因筆電、平板、手機等需求疲弱
年減二.六%。精密儀器更因面板需求減弱、價格下滑,年減幅二一.二%
傳產接單方面
由於油價跌不休
不少廠商表達觀望態度
塑橡膠製品與化學品接單各年減一六.八%、七.三%
石油煉製品接單也受油價下跌影響,年減逾三成
基本金屬因全球鋼市供過於求,削價競爭
接單年減一九.九%;機械則因廠商設備投資需求減少
年減一六.三%。以上代表台灣在農曆年前的出口表現肯定不好
呈現在上市櫃公司的營收當然也不必有太多的期待
台灣累計一至十一月外銷訂單四一三○.一億美元
較二○一四年同期減少一五五.八億美元
衰退三.六%。經濟部預估
十二月訂單不會超過四百億美元
月減率將擴大至一成,全年衰退五%
創下二○○九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減幅
預估二○一六年第二季才會好轉
在景氣能見度不佳的二○一六年第一季
投資策略該如何調整呢?
我們先從能見度較高的剛性需求切入
根據美國「國家情報會議」的二○三○年全球趨勢報告中
列出全球四大趨勢:個人權力增加、全球權力分散
人口老化及都市化,糧食、水和能源成為核心議題
該報告指出由於全球人口增加和中產階級的消費型態
未來對糧食、水及能源的需求將分別增加三五%、四○%、五○%
且多項氣候變遷分析指出
目前的異常氣候型態會加劇
使得糧食與水的取得變數更為增加
根據New Scientist雜誌引述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據顯示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太平洋海面溫度一度較平均值高出攝氏三.一度
大幅超出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聖嬰現象時締造的紀錄
表示氣候變遷使聖嬰現象和其引發的極端氣候更加劇烈
農糧與食品是剛性需求的典型代表
經濟困難了,可以三年不買衣服
但是飯一天要吃三頓,一頓也少不了
所以不論外銷接單好不好
整體社會「食」的需求只會隨著時間穩健成長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食衣住行育樂當中
「住」和「食」分別高居家庭消費支出前二名
近年國人消費型態逐漸改變,外食普及率提升
台灣餐飲業之營利事業家數由二○○九年的九八九三二家
成長到二○一四年的十三萬四千六百餘家
使得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採買減少
反而是外食費用增加,而外食費用是被歸類在「餐廳及旅館」項目之下
二○一四年平均每戶家庭「餐廳及旅館」支出額八三六六一元
占平均每戶家庭的消費一一.○八%,創歷史新高
對照二○一五年一至十一月累計數據,二○一五年續創新高可期
過去十餘年不論景氣好壞
國人在「食」方面的需求一路穩健成長
只是消費型態的不同而已,整體剛性需求的增長不變
近年接連的食品安全事件,喚起國人重視
也讓企業集團找到了多角化經營新契機
為了搶攻健康樂活飲食商機,尤其是科技大廠瘋種菜
也讓植物工廠風起雲湧,包括金寶集團
大眾集團、億光電子、太平洋建設等非食品產業業者均投入
顯示健康飲食將是未來主流之一
企業集團切入健康樂活商機
很明顯的一個現象為:
部分消費者已將「健康」逐漸取代「美味」成為飲食的新趨勢
當「健康」自助餐取代「美味」自助餐或「健康蔬食便當」
成為咖啡館的主力商品時
新的產業趨勢也逐漸形成
另外,經濟不景氣,大家只想節省支出
信用卡刷卡金額卻頻頻破表
持卡人都在「刷什麼」?
根據銀行統計,頂級卡友前四大消費類別
分別是繳保費、出國旅遊(商務差旅)、百貨消費及餐飲消費
顯示經濟雖不景氣,旅遊及餐飲仍是普羅大眾的主要活動支出
食品安全問題雖曾重創台灣餐飲及食品廠的形象
不過,也因此讓國人對於如何吃的安心更加重視
並使市場重新洗牌,對於正規廠商而言
可說是「短空長多」的格局
結論
消費者開始願意花多一點錢,購買令人安心的食材
因此更加注重「表裡合一」的廠商
能清楚標示的廠商(不論是成分的標示、有效期限的標示、營養的標示,甚至採用溯源碼)
未來將會由殺價的紅海市場轉變為廣闊的藍海市場
台灣與「食」有關的上市櫃公司
因為屬於成交量相對冷門的產業
比較不容易吸引投資人的目光
但是民以食為天的剛性需求是食品族群的優點
再加上台灣美食聲名遠播
這般的軟實力未來將使相關類股有評價提升的空間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