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工具有哪些?
金融市場有很多工具,較為大家所知的有 股票、基金、期貨、選擇權、權證、CBAS…等,當然 定存/活存、保險、債券、外匯 也算是理財工具。每個商品各有不同的特色跟特性,也會有不同的風險跟報酬率。以台灣人來說,積極性的商品通常先接觸到的是「股票」,再來就是「期貨、選擇權跟權證」等衍生性商品。
金融商品容易翻船
小畢認為,各位在交易各種商品前,最需要知道的不是多少錢才能買,而是要先知道「商品(合約)總價值是多少」。原因很簡單,許多金融商品為了提供資金的使用效率,添加了「槓桿」進去。這特色又如同雙面刃,只要稍不留意,就會讓人翻船!
股票融資
一般股票買進需支付 100% 完整的資金,但若以融資買進,就只需要使用 40% 的資金,剩下 60% 是借來的,這樣槓桿就是 100 / 40 = 2.5 倍。
台指期貨
期貨是計算合約價值,以大台一口來計算,損益跳動一點是新台幣 200 元。若現在指數為 10,000 點,就是 200 * 10,000 = 2,000,000 元的合約價值。這時若買進大台,只需要用 96,000 的保證金就可以買一口,槓桿就是 2,000,000 / 96,000 = 20.83 倍;要是當沖保證金減半槓桿就是 20.83 * 2 = 41.66 倍。所以各位在利用 96,000 元操作大台的同時,其實就是用 200 萬的部位在買賣指數,一定要要特別注意!
股票期貨
個股期貨保證金,都只需要原來個股的 13.5%,所以槓桿就是 100 / 13.5 = 7.4 倍。
選擇權
選擇權價平保證金約 10,000 元,Delta = 0.5 時相當於半口小台指期貨,穿價後就變成一口。小台指期貨損益跳動一點為 50 元新台幣,一樣以 10,000 點來算:合約價值相當於 50 * 10,000 * 0.5~1.0 (口) = 250,000~500,000,所以資金槓桿是 25~50 倍。
基於風險控管
我們交易前務必要知道自己是「操作多少錢的部位」,才知道能「要做多少能力範圍內的事」。也因為知道這個觀念,如果要做超出資金所能承擔的投資前,才能事先計算會有多少的風險承受力。
(圖:shutterstock / 文:順流小畢 )
📌更認識順流小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