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預測市場?因為人心難測!金融市場不是只有錢,只要搞懂這 1 心理 讓你看懂市場「潛規則」

為什麼不能預測市場?因為人心難測!金融市場不是只有錢,只要搞懂這 1 心理 讓你看懂市場「潛規則」

 

【我們想讓你知道】

投資股票常常會發生很多跟一般常識不合的地方,例如明明一間公司財報開出來很賺錢,但股價卻不漲反跌等例子,到底金融市場是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裡面翻船?卻也有很多人在裡面以小博大,成功致富呢?

 

文 / 郭相俊

 

前文,我從投資人的角度分享了《快思慢想》書中內容。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投資人對這本書如此著迷?我認為跟萬事萬物的原則一樣,經濟活動與追求利潤的行為,要像齒輪一樣相互咬合才能夠順利運轉。物理的世界中,這樣的想法是合理的,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海比河深、山高谷深、有捨就有得,一般來說,這是世界運行正常情況,奇怪的是,在金融市場中,總是會有神奇的事情不斷發生,究竟為什麼常識在這裡會行不通?

 

是市場的錯,還是自己的錯?市場為什麼不按牌理出牌?

我用一個實際投資的例子來說明。正常來說,如果一家公司賺了很多錢,股價卻很低,透過市場交易會使價格上漲,調整到相符的價格;相反地,如果公司的業績很差,價格通常會下跌。2020 年因為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不景氣,股價自然跟著下跌,但為什麼當疫情走向高峰時,美國和韓國的股市觸底後卻一直持續上漲?外界顯示的訊息是不樂觀,但股價走向卻是樂觀,這樣是正常的嗎?如果按照「效率市場假說」,不就完全說不通嗎?

以撰寫本文時的 2020 年上半年為例,韓國金融股和控股公司被嚴重低估,建築股被低估的情況也很多,有很多公司的股價是一年營業利潤的 3 ∼ 5 倍,也不難找到股價是淨資產 0.3 倍的公司。當然,這是因為對前景沒有充分把握,就證券行業而言,儘管過去十年的利潤結構已經逐漸多元化,股市也添加了許多流動性,但交易的價格還是被打了許多折扣。對於未來的成長潛力需要打這麼多折嗎?

 

市場制定出的這個價格究竟合不合理?

反之,在未來成長性良好但表現不佳的生物股,未來前景不明的公司,市值卻比韓國獲利表現中等以上的大企業還要高。曾經經歷過市值一夜之間像積雪融化般消失的情況後,就會開始質疑市場是否真的由理性決策來驅動。

已往學者假設人類的經濟判斷總是理性的。然而在《快思慢想》一書中,指出了人類的經濟判斷並非理性,而是基於熟悉與習慣,大腦總喜歡朝著舒服的方向運轉。這本書清楚地解析了投資人的想法,令許多投資人看完後讚嘆不已。

如果實際參與過投資市場,就會發現有許多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一直發生,這些要怎麼用經濟的邏輯來解釋?儘管很多人試圖解釋,但經濟的邏輯並不能解釋所有的情況。因為市場並不是光靠邏輯運算的機器,我們必須記住,投資市場是由情緒和偏見所組成,邏輯運算的方向並非直線,而是充滿了混亂和分形結構(Fractal)。總之,市場不像測量水的深度那麼簡單,而是建立在難以測量的人心上。

這樣的矛盾現象很難用現有理論解釋,而行為經濟學提供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人類的行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多虧有了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往前。透過人心這個變項得出這個結論:「準確預測市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市場 是慾望的集中地

這裡還有一個我們必須假設的變項,是跟人類欲望相關的問題。基本上,大腦中某些活動偏離理性,若再乘上欲望這個變項時,就會變得更加複雜。正因如此,我認為人工智能未來還很難在投資市場扎根。

人類的欲望跟恐懼,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對於生存所需之物的追尋可以稱為「欲望」,避免死亡以及追求存活的感受可以稱為「恐懼」。欲望和恐懼源於同一個心理機制,也就是對生存的渴望,但表現出兩個面向。進入投資市場後這一點會變得更加明顯。

因為市場充滿具有欲望的人,變量乘以變量之後,就變得更加難以理解和預測。德國投資傳奇人物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談到人類的欲望時,有如下的看法:「金錢有很多的定義,但我想說的是,對金錢的渴望可以成為經濟進步的動力。為了賺錢,人們會投資自己的創造力和誠信,並承擔一部分的風險。」

 

人心難測,故市場也難以預測

他認為人類的欲望,以及對金錢的渴望帶來了經濟進步。資本主義將「欲望是人類的本性」這個想法放到了世界的中心。欲望影響力最大的的地方,就是「市場」。

俗語說:「水深可測,人心難量。」「欲望」是帶來人類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心理概念。有時欲望可能是對金錢的貪婪,有時會表現出利他的行為,「欲望」本身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可以產生出完全不同的行為。市場是充滿欲望的地方,因此市場上出現大幅波動是很自然的現象。前文提到市場無法用邏輯解決,引申出「市場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地方」,就是因為人都有欲望,所以市場才會具有這麼高的不確定性。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本文摘自《投資常勝的高勝率金律》,作者:郭相俊、出版社:采實文化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An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