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其實新聞報導的數字,常常在出錯!?
許多新聞報導、廣告 的數字,
常常會為了更聳動、更有說服力、吸引更多注意,
有意無意的,「偷偷的」做了一些手腳...
萬一搞錯了,可能不是賠個10~20萬能解決的!
到底有那些事情被「誇大」?
趕緊來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就拿新聞中常見的例子來說
例子一、股市成交量放大幾倍?要怎麼說才正確?
成交量成長了快三倍?
這是缺乏統計常識的新聞用語
從 663億到 1680億真的成長了 3倍嗎?
根據百分比的公式:
這個例子中改變的量=1680 - 663 = 1017
而基準量= 663,所以
改變百分比= 1017 ÷ 663 = 1.54
表示成長部分是1,017 億元,是 663 億元的 1.54 倍,
成長 1.54倍,說成長快 2 倍都有點誇張!
何況說成 「成長三倍」!
看另一個例子....
例子二、研究指出,一天一杯咖啡對心臟不好?
不能只看標題,必須讀內文,了解研究是怎樣做的
2004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指出:
一個人若每天喝超過一杯以上的咖啡,
則罹患心臟病的機會,將會比別人高許多。
咖啡喝越多,血液中的發炎因子越多? 真的嗎?
研究人員找來近3000名身體健康、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
讓他們填寫問卷,看他們每天喝多少咖啡,
同時抽取血液樣本,查看其發炎因子含量的高低
根據統計發現咖啡喝越多,
發炎因子多的時候,體內的血液 循環系統會有問題
因此推論:咖啡喝得越多、對心臟越不好。
但咖啡喝多了,會引發心臟性的疾病,
真的是因為咖啡裡面的物質引發心臟疾病嗎...
不能只看標題,藏在標題背後的訊息,
才是我們做判斷的依據。
以咖啡的例子來說,其結果是依據...
其實,
常喝咖啡的人,可能原本就有熬夜、工作壓力大的情況
血液中發炎因子多,不見得是喝咖啡造成
咖啡喝得多,血液中發炎因子含量高,兩者呈現正相關。
咖啡喝多「導致」發炎因子含量偏高?
會不會是咖啡喝多的人,有某些共同的特質,
如:熬夜、加班、壓力大、飲食睡眠不正常,
而導致發炎因子偏高?
兩件事情有正向關聯,不代表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
用「觀測」方式蒐集的數據,一般不能用來判斷因果關係;
且兩件是即便關係很密切,也不代表其中一見到至另一件的發生。
要做出因果關係的結論,就必須做實驗。
上述例子邏輯上的問題是,
別被「會說話的數據」牽著鼻子走
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
但是,傳播媒體所說的,真的都是事實嗎?
減肥廣告:「本中心的全體學員一個月『平均』減重三公斤」,
其中有甚麼問題?
也許大多人都沒減重成功,
但有一位相撲選手從200公斤減到100公斤,
讓全體平均減重達到3公斤!
面對常常出現在新聞媒體之中的「會說話數據」,
我們是否該退一步想一想,
這些聳動的用詞,是否是真的!
看完本書,
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質疑」的能力
統計數字在生活中無所不在,
除了以上兩個例子,
本書作者鄭惟厚教授運用淺顯易懂的敘述,
引用生活中的報導,
分析數據取得和實驗研究中的謬誤,
讓讀著能擁有基本的統計常識。
平均的真面目、機率迷思
隨機抽樣、如何正確比較
有無因果關係、邏輯問題
推薦《你不能不懂的統計常識》 這本書給大家!
有興趣可以到書局翻翻看囉!